含氟的食品有什么?有什么好处?吃多了有害吗?

如题所述

含氟的食品有:鳕鱼、鲑鱼、沙丁鱼等海鲜类食物、茶叶、苹果、牛奶、蛋、经过氟处理过的饮水等.
氟是最活跃的非金属元素与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发生反应。为淡黄色的气体,比空气重。在空气中很快成为氟化氢,氟化氢遇水很快成为氢氟酸。亦常以各种化合物存在,如氟化钾、钠;氟硅酸钠等;很多石料含氟量较高,如萤石、冰晶石、磷灰石等。
饮用水中氟离子超过1.0mg/时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饮用高氟水是导致氟病流行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每人每天摄入氟总量大约为3.0-4.5mg,其中60%-70%的氟来自来水,人体对饮水中的氟吸收率可高达90%。
当膳食中缺钙或属于低营养状态时,更可增进氟的吸收。氟中毒症状的出现与饮用高氟的含量有关,氟摄入量达10毫克左右时即可引发急性中毒,每日摄入15-20毫克,持续10-20
年可导致氟骨病;每日摄入20毫克,持续20年以上可导致残废设置死亡。

氟应用广泛,职业接触主要有:从含氟矿石中制取氟,制造氟塑
料、氟橡胶、医药与农药、磷肥、杀鼠剂、冷冻剂等;使用萤石、冰
晶石、磷灰石等作为原料的工业;轻工业中雕刻玻璃、瓷釉等。

对人体的危害:急性中毒:高浓度接触可有眼和上呼吸道的强烈刺激症状,重者引起肺水肿、
肺出血;喉及支气管痉挛甚至皮肤灼伤、
溃疡和坏死。如果遇水形成氢氟酸或直接接触氢氟酸,可引起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
可致氢氟酸灼伤:接触50%以下氢氟酸局部创面仅有麻木感,数小时后渗出加重,溃疡形成,疼痛剧烈,高浓度则疼痛立即发生,接触量多,深部灼伤或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及骨质。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鼻炎、咽炎、喉炎、气管
炎、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骨骼改变以及牙酸蚀症等。
虽然缺氟使牙病
及其他病患者增多,但氟过量所引起的病症也不容忽视。

氟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地方病。
其特点是在高氟
地区的环境中,人或动物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化物,蓄积体内而发病,
是以牙齿和骨骼损害为主并波及到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全身性疾病。
儿童氟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成人主要表现为氟骨症。

氟斑牙(又称斑釉齿、火山病)是氟中毒表现最明显的病症。长
期居住在高氟地区的儿童,
一般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氟斑牙。
由于氟过
多使牙齿钙化酶的活性降低而导致牙齿的正常钙化无法进行,
色素在
牙釉质表面上沉着,形成氟斑牙。

氟斑牙在外国称作
“火山病”因为20世纪初发现火山附近的居民患此牙病较多,随即以当地火山命名,如日本称“闷苏火山病”、美国称“得克萨斯牙”、北美称“达而斯病”。

氟骨症是氟中毒的又一严重损害,病程可长达数十年,重者造成残疾,甚至由于慢性衰竭或严重合并症而导致死亡。发病初期患者自觉全身无力、头昏头痛、腹胀肠鸣、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有的患者还有皮肤瘙痒、性欲减退。不久骨骼出现变形,劳动能力下降。发展到后期,大关节出现屈曲、僵硬、疼痛加重。肌肉挛缩或萎缩,患者不能直立或下蹲,躯体呈腰弯驼背畸形。由于颈部屈曲僵直而不能抬头,终日蜷坐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而成为残疾。此外,摄入过量的氟还可破坏体内钙和磷的正常代谢,继而导致骨质疏松,常易发生骨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16
  含氟的食物一定不要过量.

  氟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氟化物是以氟离子的形式,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骨和牙齿中含有人体内氟的大部分,氟化物与人体生命活动及牙齿、骨骼组织代谢密切相关。氟是牙齿及骨骼不可缺少的成分,少量氟可以促进牙齿珐琅质对细菌酸性腐蚀的抵抗力,防止龋齿,因此水处理厂一般都会在自来水、饮用水中添加少量的氟。据统计,氟摄取量高的地区,老年人罹患骨质疏松症的比率以及龋齿的发生率都会降低。曾有长期饮用加氟水会致癌的说法,目前这种说法已被美国国家癌症协会否定了,所以大家尽可以放心。

  建议日摄取量:

  建议的每日摄取量尚未确定。大多数的人都在饮用经过氟处理过的饮水,每天可从中摄取 1 ~ 2mg 的氟。

  食物来源:鳕鱼、鲑鱼、沙丁鱼等海鲜类食物、茶叶、苹果、牛奶、蛋、经过氟处理过的饮水等.

  需要人群:
  老年人骨钙流失较多,易发生骨质疏松症,注意氟的摄取对身体有益;
  青少年的牙釉质还很脆弱,加之又较喜好甜食,易发生龋齿,补氟十分必要。

  缺乏症:
  龋齿、骨质疏松、骨骼生长缓慢、骨密度和脆性增加是缺氟的主要表现,另外还可能造成不孕症或贫血。

  过量表现:
  氟中毒:主要表现为氟骨症和氟斑牙。氟斑牙:牙齿畸形、软化、牙釉质失去光泽、变黄;氟骨症:骨骼变厚变软、骨质疏松、容易骨折。氟中毒晚期往往有慢性咳嗽、腰背及下肢疼痛、骨质硬化、肌腱、韧带钙化和关节囊肥厚、骨质增生、关节变形等。另外,机体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某些酵素系统会被破坏,导致多器官病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