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学是怎样上课的?

如题所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今天的大学就是一种学历,可是在 古代也有大学这个大学,和今天的概念一样吗?古代的大学是怎么上课的呢?现在就来谈谈:

🔴古代的大学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大学”一般写作“太学”,又称上庠、东序、右学、东胶,是王公贵族子弟学习的地方。在《礼记·大学》是主要的教育指导书,依据孔、孟的“仁政”思想编写而成,涵盖了儒家思想等内容。根据《礼记》,古人对大学的理解有两种:

第一种是与小学相对的学制。朱子指出,古代的小学主要教授的内容是礼乐、文化等基础技能,而大学主要教授的是修身治人之道,主要学习儒家的深刻学问。

第二种理解是“大人之学”。这里的大人是对有官爵的人的尊称。也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才干的官员,与“小人”一词相对。尽管古人对“大学”的理解不同,但其教学内容并无本质差异。

🔵古代大学的上课内容🔵

✍️其实古人尤其是官家子弟也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大学上课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下面来了解一下:

    夏商周时期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夏朝对学校的称呼为校,商叫序,周叫庠。

周朝制定了周礼,设立国学和乡学两种教育机构。天子上学的地方叫辟雍,诸侯上课的地方叫泮宫。“辟雍”是正中央的教室,四周有水池环绕。诸侯的教室只能环绕半圈水。按学科的不同在不同地点上课,南门主要学习礼乐;北门教授书法;东边学习兵器,西边学习周礼。礼、乐、射、御、书和数便是六艺。国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乡学则是书数。

    隋唐以前

出现了以私学兴起为代表的“百家争鸣”局面。到了汉朝,统治者大量兴办官学,包括太学和鸿都门学。

    隋唐之后

隋唐实现大一统,加强了官学的规模,分为直系和旁系,直系分为大本和专科。

🟡那么古代的太学是如何上课的呢?🟡

🖋️以宋朝为例:

宋朝的教学方式则采用分斋授课。一斋的规模跟今日的小班制相近。每斋设斋长一名,相当于现在的班长。宋朝的太学允许旁听。斋又分为“经义”“治事”两个专业。经义主修经史与学术,治事主修实务。

熙宁四年王安石提倡“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分别对应现在的大学预科、本科与研究生。从外舍升入内舍,或者升入上舍,必须修到足够的学分。

申请入读太学要参加入学考试,补试合格,才录取为太学生。外舍每个月要进行一次考试,叫“私试”。每年二月下旬,外舍还要举行一次“公试”,“三试不升舍,遣还其州”。

总结: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大学不仅门槛高,就读还是比较困难的,相当于今天这个制度也还是算先进的,在古代能读书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在大学学习的机会,努力学到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2

      🌻中国的教育历史具有悠久的历史“大学”远在西周便已出现,与小学总称“国学”,随着朝代变迁,皇帝的更替,也出现很多的类似“大学”的官学,例如:国子监、太学、弘文馆、私学和各种书院等。而我国古代大学的上课、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诸如以下三种。


    ⭐面授


      ⭐这种教学形式在如今也是太常见了,不过它在古代又有不同如今的教学形式。古代大学老师的“面授”一般是面对一群不同年龄的学生,先交年龄大的,按年龄讲授一轮,然后进行1对1辅导,也就是进行因材施教,这时也就不再按年龄进行。

      ⭐这是一种区别与现在面对面教学的授课形式,这种教学能让聪明的学生脱颖而出能力较弱的也能够得到相应的管束和教育,而且它的教育场所不需要固定,也不局限于死板的教学形式。

      ⭐而且,在古代的名士大儒一般都对自己选徒很严格,有一些更是只喜欢修书立传、过雅静生活,也轻易不收学子,所以说如果能够得到大师的面授那是多么荣誉的一件事。


    📒相授


      📒这也是基于“面授”所导致的一种教授、讲学的形式,因为大儒比较少,性格什么的都比较怪,所以就是以“弟子以次相授”,也就是老师面授的弟子再次讲给其他的学子。就比如汉代时的郑玄是马融的学生,但是在三年内都没见过老师,这就是“面授”的典型例子。

      📒我认为这种的大学教授形式是值得现在传承的,其实也就类似于现在大学里面的“翻转课堂”,给学生能够分享自己所学知识的机会,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分斋


      🏷️这种大学上课形式起源于北宋,其类似于现在的分专业上课,进行分科教学,例如:“经义斋”和“治事斋”,在斋内有分有不同的科或者是下面又有不同的班,教授不同内容。不过说,只是当时的专业比较少,而且又有科技、思想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而已。

      🏷️在元代,别舍(也就是分级)与分斋结合起来上,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之内,每年的年末有期末考试,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能够向上升一等级,是不是和现在的考核升学方式一样?


    🧸结语


      🧸古代大学的上课形式,不仅仅有以上三种,还有比如答疑(先自学,后质疑于师)、会讲(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家讲座)、问难(有助于学术探讨)以及自学等等。其中自主要的形式还是自学,在不同的年级有属于适合自己的不同典籍。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国古代大学的上课形式和现在的大学上课形式有很大相同,只不过是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讲授形式。如今的大学的教育工作实在可以考虑学习参考以下古代的这些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能有益于如今的大学生培养。

第2个回答  2022-09-05

大学是西方文明创造的产物,我们中国古代是没有大学这一种说法的。

我们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大学,但是有与大学媲美的中国古代最高教育机构——太学。小编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在读大学生,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国古代“大学”的相关知识吧。


一、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

太学起源可谓是非常之久远啦,要追溯其历史,可上溯到夏商之际。起初最高的教育机构并不叫这个名字,并且在历朝历代中叫法都大不相同。例如在夏朝时,最高的教育机构称为“东序”,商朝为“右学”,西周为“上庠”等等。

直到西汉时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正式设立了太学这一机构,成为了当时最高的教学学府。后来的历朝历代也效仿汉武帝,纷纷设立太学或国子监(和太学性质基本相同),这也让历朝历代很多学子能够在封建社会中也能感受到来自最高级的知识洗礼。

二、太学的上课模式

在宋朝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我国的教育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太学,作为宋朝最高的教育机构,自然是当时当仁不让的如同现如今大学一般的级别。

太学的授课模式与当今大学的授课模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在联系方面,太学和当今的大学都采取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教师负责辅导学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学习。

又或者,太学上课的教师都是学富五车的儒学大家,我们当今的大学教师也基本都是博士毕业,所以不管古代还是现在,教师都是择优而选。

在区别方面,太学上课主要讲授儒家经典,伦理纲常,诗词歌赋等等,而如今的大学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课,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等等。

三、亲临感受中国古代大学上课情形

不妨我们来情景创设一下,如果你穿越到了宋朝,作为一名宋朝太学生,你的一天将会是怎样的呢?你一觉醒来,必须马不停蹄地奔向御街东面的锡庆院,不然你就会遭到教书先生的“戒尺问候”,紧接着你得拿出经义、策论和诗赋这三本“必修书”,大声朗读并能全文背诵。

如果你感到学习疲惫,想要溜出去玩。对不起,宋朝太学实行“小班授课制度”——分斋授制,并且还文理分科!“一斋三十人,一置八十斋”,一个班上总共就只有30来个人,如果你悄悄溜走了,教师先生一眼就能逮住你,所以与我们现在的大学逃课还是有些区别滴。

所以作为一个宋朝太学生其实是很苦逼的,既要努力学习,还不能逃课走神,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大学人性化多了。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大学”——太学,作为我国古代最高教育机构,与我们现如今的大学上课方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可以进一步帮你理解这个问题噢!

第3个回答  2022-09-11

       古代的“大学”叫作太学,是古代一国设立的最高等学府。太学这个名字始于西周。后来根据每朝每代的发展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因为唐代的太学发展较完善,所以这里我主要根据唐代的太学来介绍古代“大学”是怎么上课的。

       教学教化是太学最基本、最主要、最核心的职能。其他职能都是以此为基础。太学设立的初衷,即为传承经学文明,推行儒家教化,同时为国家培养充足、合格的官僚后备队。

一、课程设置

       唐代儒学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修课。

       唐代官学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论、问难、育读和读书指导四种形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唐代经学类学校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专经直进、读文精熟和按文讲义三种形式。一般认为,后一种观点更贴近唐代太学经学类课程(包括必修课和专修课)日常的教学实际。

二、教学模式

        所谓“专经直进”,是指把太学生徒平分成五份,分别去学习五经课程中的任意一门,即“五分其经以为之业,每经各百人”。分经是第一步,接下来有进一步的规定:“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这是针对整个国子监的教学法规,自然也包含太学在内,旨在保障生徒集中时间精力把某一经学课程学透彻。

三、考试模式

       考试是唐代中央官学教育系统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唐代国子监下辖诸经学学馆的考试形式主要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和毕业试五种。

       旬试是指太学每旬举行一次的考试。分为试读和试讲两种形式,难度并不是太大,就所学教材中选择三条经文进行测试,答对两条就算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