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大明兴于东南,终于西北?导致大明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

如题所述

朱元璋在立国之后,传说曾经找过一个算命先生来算过大明的国运,其测算的结果就是一句话:“兴于东南,终于西北。”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当作是后人依据明朝灭亡的事实,重新加工编写的,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感觉。虽然明朝的灭亡的确是西北地区的农民军造成的,但是西北地区的混乱由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是祸自东北。

明朝的历史,看似错综复杂,但是从大局上看,也很简单。明朝政府从南京建都开始,一直到崇祯在北京上吊自杀殉国,明朝政府所有的财政开支,只有一项,那就是军费。而在军费中,又以蓟辽地区的军费财政开支最大。

明朝是从蒙古人手中获得的政权,因此在面对蒙古问题上,一直是非常重视。而这种重视的根源就是宋朝,可以这样说,自始皇帝开国以来,哪怕是遇到永嘉之乱或者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外敌入侵。即使是南渡长江,中原的正朔王朝也还一直存在。但是到了宋朝,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就彻底的灭亡了。

北方的游牧民族第一次彻底的征服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所有地域和人口,所谓的中原正朔王朝,也第一次彻底的消失了。也是因为这点,日本的学者才有:“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说法的基础。

但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绝不是那样的脆弱的,蒙古人的治理手段相对于中原王朝的治理的差距还是很大。所以仅仅维持了九十多年,蒙古人就被明太祖赶回大草原去了。但是这种亡国痛苦,却始终深藏在明朝人的内心深处。(当初起义军的建立,就打着恢复宋朝的旗帜)

所以面对北方的游牧的民族,主要是蒙古人,明朝一直都视之为最大的威胁,大臣百姓连和蒙古人和谈的话都不敢说。因为这样的话,会很快让人想到宋朝的懦弱和无能。这也是为什么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时间内,始终给人很钢的感觉,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所以,明朝最后灭亡的原因,很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但是总的来说,归结为三点。

其一,政策的摇摆不定,对于社会矛盾不理睬。其二,少数民族的政策混乱,甚至迫害,导致民族的矛盾加深。其三,核心思想不统一。

错误的实施政策,摇摆不定的战略方针

明朝的文官体质,可以说是自宋朝以后,实力最为强大的存在。在明朝,如果不是科举出身,是很难得到官职的。这样的政策,确定了政府和国家的稳定,也最大限度上的限制了武官的权利。

因此纵看宋朝和明朝,都几乎杜绝了国内武将的兵变,但是也最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武将的发挥。一旦朝廷要动用兵力,都会让科举出生的人担任最高统领。

在明朝,也有内阁大学士巡视九边的传统,因此就可以看出,明朝几乎都将军权下放给文官。如果打仗的武将能遇到一个比较不错的文官,就是知道自己不懂,就安排懂得人去指挥,这也还算不错。但是一旦遇到一个不懂装懂,甚至刚愎自用瞎指挥的,那就彻底完蛋了。

比如关系到明朝存亡的萨尔浒之战就是杨镐这样的不懂军事的文将指挥错误,导致明朝军队兵力分散,再加上此人心胸狭隘,公报私仇,使得大将刘挺深陷埋伏,最后全军覆没。

这样的弊病在明朝保持稳定的时候还不算突出,等到南明建立,南京小政府已经变成了弱势政权之后,这种弊端就更加突出。

这就是为什么到最后人们惊奇的发现,树立大旗反清复明的是原来要推翻明朝的农民军,而攻打大明,甚至逼死最后一个南明永历帝的将领和士兵,竟然都是大明原先的政府军。由此可见,明朝军队的矛盾和仇恨是多么尖锐。

九边的蓟辽地区,在明朝后期,也是承担战事和军事压力最大的地方。因此朝廷还特别设置了蓟辽总督这个位置,用来总督该地区的战事。这个官位,先后有三位将领担任,分别是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

这三个人,有勇有谋,从他们制定的方略来看,只要朝廷可以持续的和给予大力支持,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平定辽东。然而,此三人却都因为一些看似很不重要的一些问题,先后被杀的杀,被撤职的撤职,被凌迟的凌迟了。

对于专业人才的不保护,肆意的杀害,也直接导致再也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朝廷分忧,因为就算干的不错,也会被上级肆意当做替罪羊,但是一旦干不好,可就完全没有活路了。

这样危险程度高且工作难度很大的职位,再也没有人感兴趣,甚至畏之入虎。这样的制度,能让将官打好战吗?

少数民族政策

明朝政府从万历开始就不断加税,为了维持军队的巨大开支。其实说白了,所谓的万历三大征,除了朝鲜之役之外,其余的两场战争,完全是因为明朝政府和当地的官员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了民变,最后演绎成了巨大的军事行动。大明朝廷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开支来应付这样的动乱,国库逐渐空虚,朝廷在没有办法给灾区的人们送去给养,从而出现西北地区大量的人口饿死,最后逼反百姓。

女真人之所以在辽东地区的崛起,最后反叛大明,也是因为明朝的傲慢和肆意的杀戮,使得辽东地区的满人和蒙古人都憎恨汉人,再加上高淮在辽东地区的倒行逆施,当时播州之役的大帅,内阁大学士李华龙被派遣到辽东地区慰问,辽东地区的各族人民就诉苦:

臣尝备员辽抚,故今谏问辽事,其人泣而对曰:‘辽不可为矣。先辽阳城有四十七家,其家皆有数千之产,为淮搜索已尽,非死而徙,非徙而贫,无一家如故矣。”

从这里的一段话,就足以看出在当时,为了所谓的矿业税和各种税负,明朝的统治者以及他手下的人,是如何穷凶极恶的搜刮民脂。

所以在八旗建立之初,就有所谓的汉八旗,满八旗,以及蒙八旗。可以说,努尔哈赤几乎是最早实行了统一战线这样的思路,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将这些民族的势力融入自己民族的血液。比如说,康熙的祖母,就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实力最强蒙古部落的公主,而康熙的母亲,就是汉八旗佟家的女儿。

再反观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屡屡与蒙古和满清作战,尤其捣巢、杀降等行为更会加重民族仇恨,像努尔哈赤的祖父和外族父,几乎都是被明军所斩杀。至于其他的,就更是不计其数。

核心思想不统一

可以这样说,核心思想的统一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在对于辽东地区的战术,明朝的内部一直争论不休。有人提议,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休养生息,修建堡垒,积蓄兵力,储存器材,在稳步的收复失地,一点一点的消耗满清的兵力。毕竟,满清的绝对主力也就是六万人左右,只要依据这样的政策,满清肯定会被明朝慢慢的蚕食掉,恢复大明在辽东的统治。这个方法可以说是最稳妥,最靠谱,甚至最可以实现的。

然而朝廷对于这个最靠谱的做法却是众说纷纭,其中最大的反对原因就是花钱太多。几乎每年的军费要花三百五十万两在辽东地区。再加上其他的八边,整个的军费全部开支在五百五十万量左右。这样的开销,的确让国家有点受不了。

于是,速战速决论,就成为了当时讨论的热点。可是讨论时间时间久了,大家又发现,自从萨尔浒之战以后,朝廷已经派不出有足够实力的军队出战了。当时在辽东地区的关宁铁骑,也只剩下不到一万人左右,而就这样,这一万人中还要再分出去三千人调到西北去镇压农民起义。

所以能和满清的八旗打野战的军队也只有七千人左右。其他的军队,只能依靠明军的火炮和火铳,依靠城墙的屏障,才勉强可以击退满清。

这也可以解释,为啥三任蓟辽总督在任期间都会将不停的修筑城墙和堡垒当做重要的任务来督促。因为他们来到前线,心理就非常明白,明军已经腐朽到无法和满清的骑兵正面作战。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变的。

蓟辽总督的最后一任有能力的长官袁崇焕,其实已经在慢慢的训练新的士兵,用来对抗满清的入侵,而训练的效果也是相当不错。这从他的锦宁大捷就可以完全看到,因为此战,袁崇焕竟然将人马拉出来,凭借火炮的掩护,敢于满清的骑兵正面对杠。相信如果再假以时日,一定能训练出像戚家军一样的军队。

但是,或许是袁崇焕的不幸,也是大明的不幸,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他的刚愎自用,他的瞎指挥,他的焦躁以及喜欢推卸责任的毛病,终于将明朝最后翻盘的机会亲手摧毁掉,袁崇焕被杀,关外的所有土地全部丧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31
因为朱元璋是在男方起兵,最后建立明朝,是被陕西人李自成给灭了。主要是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崇祯能力有限,无法挽回局面。
第2个回答  2022-08-31
收不上税才是根本,别说什么藩王祸害,好好去看明朝藩王分布图,基本都是塞王,分到内地的很少,分到富裕地方的更少,像福王那样的明史上仅此一一列,蜀王,那是人家二百多年不绝嗣的后果。拿徐阶为例,他晚年退休,其家族吞并数个州县的土地,族人嚣张到杀人夺田,士绅集团才是土地兼并的祸首。明末藩王在册17个,宗室总人口二十几万,那和明黑说的百万宗室南辕北辙。
明史上黑万历矿税,收税太监嚣张跋扈的实际没几个,老实本分被士绅杀害的不少。比如明黑说的山西抗税按,说太监杀人夺田,当地县志和明史上记载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当地县志清楚写的当地地主买田不成,直接杀人夺田,然后勾结当地官员杀死万历矿税太监,然后上书万历矿税引起民愤,税监被杀。明史上著名江南抗税案,明黑完全无视明史记载,断章取义。明史上清楚写的税监未到苏州,先发通知让江南士绅自行查补税款,看清楚,是自行查补,不是抢收。江南士绅怎么干的?一夜之间平时欺压百姓的黑社会集团突然为民杀税官,当地官员都感其忠义,并对这群黑社会说你们杀人本官不能枉法,但我们会为你们立碑歌颂你们。吓得万历的税监躲在南京根本不敢南下。由于吃相特难看,当时的御史就吐槽这税监老实本分,本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被南方这群士绅整的这太监不敢出门。又因不敢得罪南方士绅,所以御史把江苏官员上报的内容和自己观点一起上奏,结果明黑就截取这御史上奏的地方官员的解释。御史自己的观点被吃了。崇祯收不上税,只能加重北方税收,所以明朝灭亡了。明末的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辽响等边防赋税,南方人却过着紫醉金迷的生活,去看看葡萄牙人当时多么羡慕南方人的生活水平,南方书生更是在青楼里义愤填膺喷朝政,大有我上我就行的本事。
第3个回答  2022-08-31
这是根据大明王朝的起源与灭亡所总结的,根本的原因是内部出现了矛盾,和当时的气候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第4个回答  2022-08-31
俗话说,多子多福,对于明朝成员来说,皇室扩张是好事,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这意味着每个普通人的负担一次又一次地增加。 太子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宫殿的增加,圈地的扩大。 世界上最好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在王室手中。 明朝中叶以后,全国人均土地持续下降,而皇室占用的土地却迅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