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如题所述

一、正视错误,体会学生的感受
心理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每天都有学生“出错”。有时出错反而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作为数学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

体会学生出错的感受。面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许多教师避之而不及,往往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和近似的答案不加理睬,而是转向其他学生进行提问,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或是当无人回答时干脆把答案“双手奉上”。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甚至会对学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有人回顾自己这方面的亲身经历说:“当老师提问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低头不语。然而,老师有时还是能够叫到自己的名字。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里真是害怕,不知道自己能否回答老师所期望的答案。因为这种害怕,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甚至结巴口吃都是有过的事……”是啊,如果我们对待学生的“错误”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缺乏冷静的思考,终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课上不敢回答问题,怕出错,遇到问题不敢去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错误”面前,要关注学生的感受,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有时,一些幽默的语言或一个鼓励的微笑,会化解学生受挫后尴尬和难堪的心理。
2.
交还学生出错的权利。在学习中学生有出错的“权利”,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课堂,让他们没有答错而被老师斥责的忧虑,也没有被学生讥笑的苦恼,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分析问题。法国“做中学”科学方案中有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错了”,虽然有些绝对,却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以人为本,要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看待,不轻易对学生说错,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发生各种错误是自然的。让学生迈向“错误”,使他们有积极性去思考错误,经历实践获得体验,正确构建新知。
二、利用错误,开发错误的价值
数学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舞台。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我们要利用错误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修正错误;利用错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深化知识,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
1.
错中认知——用错误引起学生的关注。有位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巧妙地加以利用。有时可以把错误展示出来,由学生自己去评价、去分析,使他们都能关注这种错误,起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作用。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一张比例尺为5:1的图纸上量得零件长10厘米,这个零件实际长(

)厘米。部分学生解答为2厘米,部分学生解答为50厘米。面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答案,我并没有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而是组织两方同学进行辩论,经过几番辩论后,做错的同学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通过辩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在计算中出现类似错误的概率就小多了。这样会比教师的空洞说教更富有灵性,更直观、具体。
2.
错中感悟——用错误加深学生的体验。音乐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当初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认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是评委们故意设置的。正是对这“错误”的大胆否定,体现了小泽征尔作为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教师教学中除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错误外,也可以适宜地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在这些错误中进行切身体验,从“错”中“悟”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再引导学生自我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唤醒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错误中体验到正确的策略,老师是不能替代感悟的。
3.

错中探究——用错误点燃学生的思维。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学生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知识的迁移,思维受到了干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个位上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对于这样的普遍错误,我出示了一些具体的数字,让学生去验证。通过验证,学生发现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大家开始感到迷惑: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进而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不断出错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改进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顺着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在错误中思考、探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
错中思辩——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判别力。例如,在教学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商店下午卖出衬衫120件,比上午多卖出20%,上午卖出多少件?对此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法:(1)120×(1-20%)=96(件)(2)120÷(1+20%)=100(件)。反馈完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生1:下午比上午多卖出20%,也就是上午比下午少卖20%,所以下午卖出的百分率是(1-20%)。生2:我觉得他的方法不对。因为他把单位“1”搞混了,“下午比上午多卖出20%”是以“上午”为单位“1”,而“上午比下午少卖出20%”是以“下午”为单位“1”。经过比较,学生都意识到前一种方法是错误的。“那要使120×(1-20%)正确,条件可以怎样改?”我顺势问了一句。生3:把条件“比上午多卖出20%”改成“上午比下午少卖出20%”。学生在“错误”中辨析,最终寻求到正确的结论。
三、反思错误,深化知识的理解
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效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错误,除了在课堂上及时地进行反馈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回顾。对于作业或试卷上得错题,要让学生反思错题的原因,在旁边改正,并且将比较典型或重要错题目记录到错题摘抄本上,在错题旁边批注上错题原因。摘抄错题写反思从表面上看会花费学生一定的时间,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找一找哪些题做错了?错在哪里?题目结构是怎样的?怎样订正?以后该怎样掌握它?学生通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和梳理,就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也是美丽的。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而且还要巧妙、有效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化腐朽为神奇,使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步和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