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增涛(殷增涛殷明)是谁

如题所述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殷增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殷增涛殷明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2002年3月15日武汉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在香港签署《合资经营武汉市城市管道天然气供应协议书》。
2002年5月8日由原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带队的武汉市招商代表团在香港招商,武汉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在香港草签《武汉市天然气利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及经营项目合资合同》。
2003年3月17日由原市委副书记殷增涛带队赴港,武汉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武汉市天然气利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及经营项目合资合同》。
2003年6月30日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获发营业执照,标志着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正式获准成立。
2003年10月31日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忠武管道天然气销售和输送合同》。
2003年12月16日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武汉市原市委副书记殷增涛、香港中华煤气常务董事陈永坚共同揭牌
2004年1月16日公司第一家客户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2004年3月1日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正式接管武汉市武昌、汉阳地区管道燃气经营事务。
2004年5月15日武昌杨园、梨园“两园”地区改用代天然气(空混液化气)置换工程开始,此次工作为大规模开展武汉地区的置换奠定了实战基础。
2004年12月26日武汉市天然气项目正式点火通气。
2004年12月29日武昌天然气置换工程开始,水蓝郡南波湾小区的尹维新教授成为武汉市第一位用上天然气的用户
2005年1月1日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正式接管汉口管道燃气业务。
2005年1月31日武昌地区置换完成,13万用户用上天然气。
2005年4月20日汉阳地区天然气置换完成,天然气用户达到17万户。
2005年6月10日武汉市天然气价格正式出台,标志武汉市天然气公司正式进入运营发展时期。
2005年11月26日汉口地区天然气置换完成,标志着历时近11个月的武汉市天然气置换工程胜利结束,50余万用户用上清洁环保的天然气
2006年4月公司第一座CNG子站沌口加气站落成,开始面向社会提供汽车用清洁能源。
2006年11月24日经法国BVQI(国际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审核后,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以“零缺陷”一次性通过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2006年12月1日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与武汉市房地产行业巨头武汉万科地产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2006年年底武汉市城市天然气二期供气工程长江(含天兴洲)穿越工程全面展开。
2007年3月公司“天然气输配工程项目”被中国投资协会评选为“优秀投资项目”。
2007年7月公司与中信银行联合推出天然气信托理财产品,共在全国发行两亿元,开创公用事业企业融资新模式。
2007年10月31日港华优质服务日活动在武汉隆重举行。
2007年11月公司喜获优秀外商投资企业荣誉称号。
2008年3月4日由港华投资有限公司与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港华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2008年5月8日公司与招商银行携手合作,面向社会发行武汉天然气——招商银行一卡通。
2008年12月公司荣膺武汉市企业100强荣誉称号
2009年8月27日,在武汉市“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暨文明单位表彰大会上,公司被武汉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09年8月17日——21日,公司接受了香港品质保证局的OHSAS18001转证审核。该局审核后认为我公司“OHSAS18001管理体系系统完整、模式成熟、运行有效,审核中没有发现不符合项。至此,公司连续四年保持“零缺陷”通过OHSAS18001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审核。
2009年9月、10月,公司举办了红歌会、迎国庆花展、新党员入党宣誓等系列活动以庆祝伟大祖国成立60周年,表达了对伟大祖国60周年的赞颂和祝福。
2009年9月5日,武汉市老武黄——杨春湖15公里高压管线通过验收,随着该段管线的验收,公司规划的一期高压管线全面建成,形成了预期的天然气高压管线布局,将积极推动公司天然气经营管理,造福武汉市民。
2009年年底,公司新行政办公大楼全面落成,标志着武汉市天然气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年初,公司总部搬迁至新行政办公大楼,各项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0年5月,公司OA系统一期项目上线试运营。
2010年6月,公司迈入天然气客户百万俱乐部。
2010年7月,公司成为英国燃气专业协会会员单位。
2010年11月,武汉城市天然气供应主体工程全面竣工。全方面照顾客户所需,在每一环节都提供优质的服务。具体表现为安全可靠,亲切专业,一站式服务。
汉阳三中和汉南一中可以同时报吗
可以的,中考可以同时填报多个志愿。
武汉汉阳三中创建于1905年,初名汉阳府晴川书院,抗战胜利后更名湖北省汉阳高中(简称阳高),1953年定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现为湖北省示范高中,湖北省文明单位。05年11月6日,省、市、区近百名领导参加我校百年华诞庆典活动,他们是:全国人大常委程贻举、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张酉水、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开、湖北省副省长韩宏树、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副厅长黄俭、武汉市政协主席刘善壁、市委副书记殷增涛、市委常委副市长袁善腊、市人大副主任胡国璋、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罗国轩、谭仁杰、靳雁、谢世腰、汉阳区委书记刘传铁、区长李诗伟等。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省政协副主席王少阶、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等领导及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发来贺电。百年华诞庆典活动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武汉三中又进入一个崭新发展时期。
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WuhanHannanfirstmiddleschool)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示范中学。学校创建于1971年,前身是由东城垸中学和纱帽学校合并而成的汉南农管局第一中学,1984年汉南区成立,即更为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05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根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占地面积11.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余平方米,有教学班32个,在校生1372人,教职工149人。
传说中的九头鸟是什么来历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鸟身,名曰九凤。”这九头凤就是九头鸟的最早说法。也可以说九头鸟就起源于《山海经》中的九凤。凤本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九头凤就更加神奇了。《山海经》中不仅有九首之凤,还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等,而且在讲究阴阳和合的古代中国,九是阳数,寓吉祥神圣意味,所以九头鸟最初并不含妖气。
关于九头鸟染上妖邪之气,在中国民俗中演变成招人厌恶的反面角色,是从汉代小说所载“周公居东,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犹余九首”开始的,后来的《荆楚岁时记》、《酋阳杂俎》、《齐东野语》诛书的记述渲染而广为人知。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留下《鬼车诗》一首,对此有最为生动完整的记述:“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属,弯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透,自从狗嗤一头落,断头至今清血流,迩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咻_。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惊辄堕,有时余血下点呼,所遭之家家必破。我闻此语惊且疑,反祝疾飞无我祸,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细理莫详,占凶在人不在物,一去两头反为祥。”这里讲,对九头鸟的仇视,是从春秋时曾被楚人战败的周公开始的。后来此鸟被天狗咬去一头一尾后,断头处血流不止,人们以为被血滴玷污即属不祥,於是九头鸟就成妖邪之物了。但欧阳修不信此说,而是主张“凶吉在人不在物”。由此可见妖由人生,同九头鸟的形态习性其实并无多大关系。
陈东安是谁?
陈东安男,1946年12月生于湖北黄陂县(现武汉市黄陂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员。1994年入选《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第二部),1999年入选《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第一卷)。
自参加工作2年后的1968年起,任冶金部一冶机装公司党委宣传部通讯宣传干事。1978年调入武汉人民广播电台(1986年前隶属于湖北省广播电视厅)当记者。1982年被省广电厅选送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广电部第一期新闻干训班)学习。1984年起,任武汉电台新闻部记者组副组长、组长、新闻部副主任。1991年起,主持新闻部(1995年成立新闻中心,负责武汉电台及其下属长江经济电台、武汉文艺电台“新闻节目”)工作。组织、参与了“全国省会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中日青年大联欢”、“’93中国武汉国际横渡长江节开幕式现场直播”、“武汉军民迎战’98特大洪灾”、“武汉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等一系列重大新闻宣传活动与战役。还主持创办了一批“名牌节目”和“名牌栏目”。
——牢记宗旨,服务大众。
他精心策划创办的大型舆论监督节目《市民之声》,1995年6月20日开播(每周1期,每期40分钟),仅播出2期就得到时任武汉市市长赵宝江的大力支持与直接指导。截至1997年10月28日的两年半中,有2位副市长和14个局的局长、处长坚持轮流到武汉电台直播室,接受听众关于环境保护、环境卫生、餐饮食品卫生和道路、交通、供电、通讯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投诉并回答提问。总共受理投诉问题1500多起,查处率和答复率均达到100%,60%的问题得到解决。取得了政府领导满意、支持和市民百姓高兴、拥护的理想宣传效果。在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增涛的提议下,1997年10月31日召开了“《市民之声》座谈(理论研讨)会”。武汉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武汉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杨振兴在座谈会上说:“总的认为,这个节目是持续时间最长、参与群众最多、涉及范围比较广的一次舆论监督。客观地讲,就运用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来说,这是最成功的一次!”殷增涛副市长在座谈会上说:“我完全是带着感谢的心情来参加今天的座谈会的。因为,我作为分管城市管理的一个负责人,我是直接的受益者。市政府的许多决策是通过采纳这个节目中反映的群众建议制订出来的。如果说武汉的市容、市貌有所前进、有所变化的话,这个节目功不可没。”他从理论的高度总结说:“这个节目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探索出了‘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和行政监督’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新型监督模式。”
他参与策划的由武汉电台新闻部、长江日报周刊部、武汉电视台经济部联合开办的《热门话题纵横谈》专栏(获武汉市新闻奖特别奖、湖北省新闻奖一等奖),自1994年元月开始,共刊播了20多个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是群众关心和政府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武汉作为特大(副省级)中心城市,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体联合开办这样的专栏,在发挥“舆论整体优势”上探索出了一种新形式,社会反响热烈,效果显著,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中宣部批示新闻局和中央电视台派专人到武汉总结该“联办专栏”的经验。
——探索创新,不辱使命。
截至退出新闻工作第一线时的2001年,他自采写(制)新闻作品,共获省级新闻奖(不含省广播奖)以上奖30余项。编审的新闻作品共获省级新闻奖(不含省广播奖)以上奖10余项。此外,还发表(交流)约10万字的学术论文。从获奖作品和长期新闻工作实践中,他逐步总结出了这样一种学术观点:“社会是在不断探索与变革中前进的。在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新闻学中,必然少不了反映这种探索与变革的‘探索性报道’。因而搞‘探索性报道’,应该成为记者追求的重要目标和崇高使命。”
早在1986年,他就采制了“探索性报道”、录音访问记《有这样一家工厂》,大胆地客观报道了一位私营企业主突破当时中央有关政策规定,雇工60余人,并推行当时在理论权威中尚有争议(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股份制,探索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新途径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及其显著效果。《有这样一家工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产生了较大反响,分别获市、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一等奖,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后来改为“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接着,他结合采制《有这样一家工厂》的体会,撰写了《对探索性报道的探索》一文(分别获全省和全国第二届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等奖)。他给“探索性报道”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探索性报道,就是对社会上已经出现的、人们比较关心的而在政策上、理论上尚未作定论或在政策上、理论上有突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报道。”因此,“探索性报道”的题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难以把握,而且是担政治风险的报道。
《有这样一家工厂》,在从下至上参与全市(省)、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和全国1986年度好新闻评比中,层层争议激烈、层层涉险过关。最终,在“全国好新闻奖”(后改为“中国新闻奖”)评比中,没有被“枪毙”就算是很幸运的了,况且还得了个“三等奖”。虽是“末奖”,其“含金量”可见一斑!
所以,他在该论文中,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央关于改革总方针中的有关观点,对“探索性报道”的定义、选材和如何把握、提炼主题以及表现手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较全面论述和有益探讨。该论文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8年笫2期)并附《有这样一家工厂》全文。该学刊《编者的话》中介绍说:“在改革开放中,记者遇到突破现有理论、现行政策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应该怎么办?陈东安在《对探索性报道的探索》一文中谈了他的经验。”
后来,他又结合武汉市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体联办《热门话题纵横谈》专栏的体会,撰写了《充分发挥“舆论整体优势”的初步探索》一文(当年向中宣部来汉调研人员汇报材料)。该文对发挥“舆论整体优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如何发挥这个优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全面论述和有益探讨。该文发表于《中国广播》(1995年第1期),获94-95年湖北新闻(论文)奖。
他还结合创办《市民之声》节目的体会,撰写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成功尝试》一文,用成功的实践经验及其理想社会效果,对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保证条件和根本目的等方面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述。该论文于1996年8月在“全国城市电台新闻业务研讨会”上交流;1999年2月在“武汉新闻界‘深化新闻改革与坚持舆论监督’研讨会”上交流;发表于武汉新闻学会会刊《交流与探讨》(1999年笫1期)。
——勇于改革,追求完美。
尽管在新闻业务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就,然而,他聊以自慰的却是在新闻工作笫一线的最后阶段即主持武汉电台新闻中心工作期间,所致力于的一系列改革。他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撰写了题为《不断深化机制改革,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论文。该文从改革用人办法和分配制度,建立竞争机制;改革管理体制和加强业务管理,建立约束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新闻单位应如何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全体“采、编、播(出版)”人员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紧迫性与重要性。1995年11月15日在“湖北省记协新闻业务研讨会”上,他以该文为题作了发言,受到省记协主席(原湖北日报总编辑)周传仁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周主席说:“我们新闻单位,如果都能够做到像武汉电台新闻中心这样,何愁工作搞不好、宣传质量上不去!”
1991年至2001年,他主持武汉电台新闻部(1995年成立新闻中心,负责武汉电台及其下属长江经济电台、武汉文艺电台“新闻节目”)工作的10年中,在全体“采、编、播”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市(省)一系列重要新闻宣传任务,打了许多漂亮的宣传战役;全台“新闻节目”每日播出总量达260分钟(创本台历史最高纪录),年年确保了安全播出和正确舆论导向;日均播发新闻100多条(篇),年年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武汉电台的新闻宣传目标管理任务;本部门共获省市级新闻奖(不含省市广播奖)以上奖200余项;新闻中心多次被评为(授予)市(省)新闻宣传战线先进集体(立功单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