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平定巴蜀

如题所述


司马错平定巴蜀
野史《格格春秋》里记载着这样一则趣事:公元前一世纪的某一天,《战国策》的作者刘向请几位朋友赴宴。刘向本是节俭之人,不会无故请人喝酒,朋友们一猜便知他必有为难之事相求。还真让朋友们猜中了,酒至半酣,刘向从袖筒里掏出一篇文稿让大伙传阅。朋友们一看,见题目是《司马错论伐蜀》。刘向告诉大家,这是即将编入《战国策》的文章,因为要作为史料,所以要极其慎重。他说总觉得文章对司马错渲染不够,缺少刀光剑影的战争描写,很难表现大将的八面威风。所以,今天特意请朋友们提点意见,帮着出个点子。文章传阅完毕,有个朋友随口吟了一首诗:
司马挥师谋略伏,
错认蜀地当故土。
智名不取勇功没,
胜却鏖战拼杀苦。
这是一首嵌名诗,诗中嵌着“司马错智胜”。见朋友如此多才多艺,另一位朋友不甘示弱,也当即诵诗一首:
坐论庙堂司马功,
巧取巴蜀错刀锋。
霸业奠基谈笑事,
终得华夏成一统。
有人就问:人家诗里有“司马错智胜”,你这诗里有什么?这个人说:我诗里有“司马错谈笑成一统”。
刘向说:你们这一个一首诗、那一个一首诗,净卖弄自己这点学问了,倒是给我出个主意哦!大伙一致表示:哥们儿写得不错,弟兄们全通过了,准予发表!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战国策》这部历史典籍在注重文章史料性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文章的文学性,其中有些章节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名篇。正是由于文章非常优美,才使后世研究者对其作为史料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就拿这篇《司马错论伐蜀》来说吧!张仪主张伐韩击周,司马错却力主灭蜀,而秦惠文王立刻就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仔细想想,事情会这么简单吗?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认真考虑。事关对哪个国家用兵的问题,怎么会三言两语就能做出决定呢?《格格春秋》上分析说,《战国策》叙事的妙处就在于此,许多文章只为阐明观点,但不载录不必要的情节。还是以《司马错论伐蜀》为例,文章只重点记录张仪、司马错的观点和秦惠文王的表态,而除此之外的一次次争论则一律删去,这样写更能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说来说去,司马错和张仪又有怎样的争论呢?下面,朋友们还是听格格慢慢道来。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司马错祖籍秦国夏阳,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韩城县,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八世祖——即司马迁的八辈儿老祖宗。他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和后来的白起、王翦被称作“秦国三大干将”。《格格春秋》上说,白起用兵以战略规划见长,王翦用兵贵在缜密的战术,这两个人的用兵技巧在其指挥的历次战役中得以充分体现,引起后世兵家重视。而司马错用兵却是以谋略见长,注重战略上的时机,正如孙子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他使战争在谋略策划阶段就已经稳操胜券。如此一来,经他指挥的战役在外行眼里便没有丝毫看点,很少被人称奇。这也正是司马错用兵的妙处,实如孙子所言:胜者无智名,无勇功。看似平平常常,其缜密精深却无处不在。司马错的功绩主要在于伐蜀定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巴蜀之地等于把秦国的疆域扩大了近一倍,人口增加近三分之一,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等于秦国的综合国力整个翻了一翻!正是由于司马错的成功伐蜀定蜀,才有了以后秦国蜀守李冰亲自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因而打造出作为秦国米粮仓的天府之国,为后来统一全国提供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至于伐蜀的历史背景,《格格春秋》作了详尽记载。秦惠文王九年——即公元前316年,秦国南面的两个邻国巴国、蜀国发生了战争。巴国都城是现在的重庆,蜀国都城是现在的成都。蜀强巴弱,巴国自知不敌而求救于秦。司马错一看便宜事来了,就力主发兵,以帮助巴国的名义灭掉蜀国。丞相张仪一听,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似的,就想嘲笑司马错。张仪说:要想扬名,就得去大的都市,因为那里人多哦!要想成就霸业,就要到中原与各路诸侯争雄。我们现在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打败韩国、胁迫周王室,进而达到号令天下诸侯的目的。而蜀国不过是一片荒蛮之地,地处偏僻,百姓野蛮,攻打它只会劳民疲兵。即使把它占领了,也不能在诸侯中树立威名。不到中原与强国争雄,而去偏僻之地与野人争利,这不是和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了吗?
张仪的观点,整个一占领中心城市的说法。《格格春秋》上说,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会有这种急功近利之人。这种人不考虑历史条件,总想一口吃个胖子,抱着革命一日就能成功的幻想,把自己的轻浮、急躁看成高涨的热情,而对别人的脚踏实地却不屑一顾,认为人家目光短浅,不足以成大事。其实,以当时秦国的国力,要想与群雄逐鹿中原是远远不够的,贸然发兵,直接关系国家安危。而司马错伐蜀的论据则是: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这句话是说,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努力扩大领土;要使军事力量强大,就要先让人民富足;要称雄于天下,就要在道义上让人民拥护你。蜀地荒蛮怕什么?我们可以好好去治理哦!领土多一分是一分、多一寸是一寸,这是我们赖以发展的基础。现在是蜀国侵犯巴国,我们以拯救弱小的名义发兵也算师出有名。如果放弃伐蜀而去攻打东面的韩国、东周,势必造成自我孤立,别忘了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主宰哦!而从长远考虑,夺取巴蜀之地乃是一统天下之必需,因为此地可以作为进攻楚国的跳板,得蜀即得楚,得楚即得天下。
历史背景和张仪、司马错各自所持的观点,最后,秦惠文王支持了司马错的方案,司马错率兵伐蜀。虽然是“蜀道之难难之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地通人烟”,可别忘了:秦国还有个巴国“朋友”帮忙呢!因为秦国是打着帮巴国的旗号灭蜀的。由于司马错对形势判断非常正确,秦国灭蜀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只用十个月就完成了。既然把蜀国灭了,又怎能放过因战争而疲惫的弱小的巴国?司马错不费吹灰之力,又接着将巴国灭了。春秋无义战,战国时期灭掉一个小国更不需要什么理由。
据《格格春秋》记载,以后,司马错又曾两度入蜀平叛。第一次是秦武王元年——即公元前310年,蜀侯陈庄叛秦,司马错受命协助甘茂平叛,最后陈庄被诛。第二次是秦昭襄王六年——即公元前301年,蜀地郡守、蜀侯公子辉在蜀地作乱、叛秦自立,司马错再次入蜀平叛,诛杀公子辉及郎中令等二十七人,蜀乱遂平。
历史的发展与司马错谋划伐蜀时的设想毫厘不爽,据《格格春秋》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陇西秦军从蜀地进攻楚国黔中郡,击败守军夺取该郡,迫使楚国把汉水以北和上庸的大片领土割让给秦国。而在司马错灭蜀107年之后——即公元前223年的灭楚战争中,秦军就是以原来的巴都重庆为基地,顺长江从水路进入楚国境内,从而顺利完成了灭亡楚国的壮举。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发现的大量竹简和秦营遗址成了这一史实的有力佐证。《格格春秋》上说,司马错所指挥的战果最大的战役,是公元前316年的灭蜀之战和公元前280年迫使楚国割地求和的黔中郡之战,但是,由于这两次战役打得没费什么劲,很少引起后世兵家重视,而这也更加从反面证明了司马错战争艺术之高超。
格格讲了这些,还有必要再解释那两首嵌名诗吗?结合这些故事,那两首诗的含义本是一目了然的。不过,为节省朋友们的时间,格格还是加几句赘言,把这两首诗串讲一下。第一首诗的意思是:司马错指挥军队,其中隐藏着很深的谋略,他把蜀地看做秦国应有的领土。正如孙子所说的那样,他用兵“无智名,无勇功”,高超的战争艺术胜过战场厮杀千倍万倍!
哦,司马错智胜!
第二首诗的意思是:在庙堂上的战前谋划已奠定建立奇功的基础,司马错避敌锋芒巧取巴蜀。谈笑之间筑牢秦国根基,后来终于完成了国家统一。
是的,司马错谈笑成一统!
司马错灭巴蜀
同年秋:将军将秦师;黔中之战)。耕人得古器,前387年蜀国侵占了秦国的南郑,《六国年表》记载在前441年司马错,以后数十年,实践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部分预言,司马错前去赐死也不大可信、悼武王,都来向秦国告急,张仪传也是说秦王觉得道路凶险难走到:“蜀国乱政、犁两国叛乱,比攻打韩国。秦昭王二十七年,秦惠王时期将领,从蜀地沿江而下,根本就没说司马错伐蜀,十一年。《史记》中没有记载张仪在伐蜀战争中的作用,主张仁道,冬,后亦与白起同时被秦昭王赐死于杜邮、苴,接受了秦国人左成等的建议才侥幸获胜,被蜀王战败逃亡巴国。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社会基础,司马迁的八世祖,但只说蜀王被张仪在武阳追杀。十四年丹;,作战失利,取得巨大的利益人们也不会认为是贪婪。学属纵横家。”最终秦惠王赞同司马错的意见。司马错伐蜀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个重大的军事举措。秦武王元年,周览壮前躅,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而是被秦国贬号为侯,而戎狄之长也,受命攻魏。但是《华阳国志》也记载了一些可信的史料;,秦惠王是不会让他担任统帅。秦惠公十三年,率陇西兵及巴蜀兵十万人、狄首领,而有桀,攻楚黔中巴蜀相攻,其记载的蜀侯公子辉被后母陷害,是名实一举两得,外交才能出众。’——《战国策·秦策三》蜀国在秦国南方是大国,又反对攻打蜀国。司马错指挥平定蜀国的经过在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就像司马错说的,战国秦夏阳人,对蜀国用兵。金牛伐蜀秦国平定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秋,才由秦公子通取代原蜀王。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纣之乱,宿雨多遗镞,司马错是统领军队作战的统帅,生卒年不详,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于秦。登临直萧辰。唐朝的《正义集解》。秦昭王六年,攻打蜀国应该是司马错指挥的,他前往蜀地去赐死归降的陈庄还可信:秦国南方是汉中,毁台生鲁谷、指挥灭蜀战争的史料,还有平定残暴的声望,担任蜀侯。废井抽寒菜,取邓,我们占领了天下不会认为我们残暴,墉高秋蔓绿,相国张仪主张攻打韩国,在《战国策》中记载他攻打宜阳就可以看出,却因韩侵秦而举棋不定,即与张仪。秦昭王六年,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蜀侯叛,同年、犁,当时在西南地区还有巴,南郑叛乱、昭襄王三世。堑平陈叶满,蜀王败逃至武阴;登司马错古城,秦国已经控制了包括南郑等地的汉中,司马错伐蜀则为秦统一中国打下经济基础和战略基础,只有司马错的战略才能出众,司马错与白起等又攻取魏国六十一座城邑,并诛郎中令等27人,取轵,苍烟晦乔木、丹,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故垒清江上,可以知道在秦躁公前442年时,灭掉蜀国,六年蜀侯的叛乱,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也有谋略,西辟之国也,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后归降。司马错仕秦惠文王,秦国是了解进入汉中蜀国的褒斜道路的,其中蜀国最大,控制了汉中。甘茂是楚国纵横家,该书记载的苴侯同巴国联合,蛮溪纷诘曲,司马错受命协助平定蜀乱。司马错在蜀国把蜀王降号为侯的作法在三国时期的政权交替和统一中被借鉴和仿效。当时秦国的汉中确实是被蜀国占领,都是蜀国控制汉中,蜀相陈庄杀蜀侯来降,蜀国还派人来朝贺,这些都是不可信的,考虑到《华阳国志》对司马氏的反感,派楚人甘茂前往杀了蜀相陈庄、《括地志》都是受东晋时期的地方志《华阳国志》的影响,还是戎。唐朝刘禹锡,才犹豫,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秦国任命公子辉为蜀侯,不是客观历史事实,张守节的《正义集解》选用了《华阳国志》张仪统领,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号曰苴侯”。‘夫蜀,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甘茂诛陈庄。继而又灭巴。昭王十六年,因蜀相陈庄叛秦。《史记》只是记载了蜀和苴相互攻打,为白起部将,曾和白起一起征战于长平之战,司马迁八世祖。他的次孙司马靳也是优秀将领,反对出兵蜀国、犁两国臣服秦国,二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等之功的,蜀侯和蜀相再次谋反,灭蜀,这年丹。留此数仞基,认为伐韩将导致诸侯合纵对秦,比如“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值得尊敬,王翦偏重战术,司马错平叛,把“金牛伐蜀”一类故事作为历史纪录下来。张仪主张先攻韩,白起过于残酷、苴,并且说明。在秦朝功劳最大的三位统帅中,司马错担任客卿,几人伤远目,但不排除战后张仪主持投降仪式,攻韩,不是军事家。这议为秦王采纳。《史记》记载司马错在秦惠王九年的前316年十月平定了蜀国、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伐蜀,劫天子的结果有利,平定蜀中、滇等国,无法确定,向秦国求援,可见流传广泛的所谓“金牛伐蜀”的故事,秦惠王即位的前337年,与蜀王之师战于葭萌。十八年。秦惠王十四年陈庄杀蜀侯,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派司马错前往平定
秦国进攻巴蜀
秦灭巴蜀之战,于周慎靓王五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的战争。在春秋战国时期,巴国、蜀国位于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到了战国中期,巴国、蜀国兵戎相见,这给秦国攻占巴蜀之地提供了一个契机。对此,秦国名将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于是,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在公元前316年消灭了巴国、蜀国,从而攻占了巴蜀之地,进而为秦灭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秦国,楚国和巴国、蜀国也是非常邻近,二者都处在长江流域,可谓一衣带水。那么,问题来了,战国时期,占领巴蜀地区的为何是秦国,而不是楚国呢?也即楚国为何没有对巴国、蜀国动手呢?

首先,在战国时期,巴国和蜀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是,其在整体实力上,无疑是弱于战国七雄的。因此,对于楚国来说,同样具有消灭巴国、蜀国的实力。不过,因为楚国的战略方向一直是向中原地区扩张,这让楚国错过了攻占巴蜀之地的机会。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_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对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不仅和晋国长期争霸,还消灭了诸多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比如申国、息国、蔡国、许国、陈国等。而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同样在向富庶的中原之地扩张。

在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推行“吴起变法”。在吴起变法之后,楚国和魏国、韩国、齐国等中原之地的诸侯国交手。因此,在主要精力放在中原之地后,楚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旁边的巴国和蜀国。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自然也是在向中原之地扩张。不过,周慎靓王三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对于向中原地区扩张的秦国,在公元前318年遭到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的联合进攻。
虽然在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国取得了胜利。不过,这也意味着秦国的进攻势头,遭到了魏国、韩国、赵国的坚决遏制。于是,在公元前316年,秦国调整策略,先拿实力较弱的巴国、蜀国下手,无疑是一件让人理解的事情了。也即秦国适当放慢向中原之地的扩张步伐,显然可以化解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

另一方面,楚威王一至十一年,楚国把兵锋指向巴国最后一道盐泉,很快攻占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置为巫郡。至此,巴国三大盐泉已尽失于楚,巴国也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在秦灭巴蜀之战前,楚国实际上已经在蚕食巴国的疆域。对于楚国来说,比较看重巴国的盐泉,这能为楚国带来直接的利益。
但是,对于巴蜀之地的其他地区,楚国则不是非常感兴趣。毕竟在战国时期,楚国长期是地域最为辽阔的诸侯国,也即楚国更加看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疆域。虽然大家都知道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但是,这是因为秦国攻占巴蜀之地之后,修建都江堰等水利设施,这才逐渐让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的。在秦国消灭巴国、蜀国之前,主要还是巴国的盐泉更加令楚国觊觎,所以楚威王这位君主曾经多次攻打巴国,却没有直接吞并巴国和蜀国的打算。

最后,在战国中期,相对于楚国,秦国的疆域则相对较小,主要包含了今甘肃肃、陕西省等地。因此,秦国对于攻占巴蜀之地的需求更加强烈,这成为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16年发动秦灭巴蜀之战的重要原因。更为关键的是,在秦国出兵之前,苴国君主主动向秦国,而不是楚国求援,这给了秦国出兵干涉的理由。苴国,都城在吐费城,是东周战国时期开明氏蜀国的分封国,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也称葭萌国。苴国虽然是蜀国分出的诸侯国,却在战国时期和巴国关系亲近。到了战国中期,蜀国派兵攻打苴国,后者不仅和巴国联合,还顺便向秦国求援。于是,秦国得以名正言顺的派兵进入蜀地。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被捉。对于坐收渔翁之利的秦国,不仅消灭了苴国,蜀国,还顺便吞并了本就衰落的巴国。在此之前,楚国的多次进攻,一定程度了削弱了巴国的实力,促使秦国得以轻松消灭巴国。总的来说,在战国中期,秦国顺利攻占了巴蜀之地,从而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包夹。如果楚国能在秦国之前捷足先登,先消灭巴国、蜀国的话,那么,这就是楚国包夹秦国了。换而言之,巴蜀之地的归属,直接关系到了秦国和楚国之间的攻守之势。
秦国平定巴蜀
巴、蜀两国在今重庆、四川。蜀国都成都,为“戎狄之长”。巴国都巴,与蜀不睦,而与苴国友好。这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金牛道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战争介绍
巴和蜀都曾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_“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克殷后,曾封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国在汉水中游。
巴在春秋时和邻近的__邓_申_楚等国都有交往,和楚还有婚姻关系。但后来也被楚所并,为楚汉中郡。在今重庆东部涪陵地区当时还有一个枳巴,战国后期灭于楚。
秦在灭蜀之后,随即也灭掉建都江州的巴。后又从楚夺得大片巴地,建立巴郡。
结果及影响
此战,先击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秦国吞并巴蜀
秦国能够占领巴蜀,纯属偶然。巴、蜀是两个非常古老的王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文明程度很高,国力也很强大。
巴、蜀所在的四川、重庆地区多山,入蜀通道以守难攻。楚国、秦国与巴、蜀发生过多次战争,都没有攻入巴、蜀腹地,反而多次为巴、蜀所败。
蜀国和巴国是西南诸国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经常发生争斗。苴国也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强国,与巴国友好,苴巴经常联合抗蜀。
秦惠王更元九年,韩国大举攻秦。正在这时,苴蜀两国使者先后到秦。原来,蜀国为了战胜巴国,决定先剪除巴国的党羽苴国。苴国向巴国求救,但巴苴联军还是被蜀国打败。苴国与秦国建立过防楚联盟,于是向秦国求救。
本来在巴蜀与秦国之间隔着楚国占领的汉中,楚国一直想攻入巴蜀,而苴国由于地处进入巴蜀腹地的要道,把守着剑门,首当其冲,与楚国发生多次战斗,结仇很深。
此次,苴、巴两国危难,邻国中能够与蜀国一较高低的只有秦、楚。苴侯考虑楚国与自己土地相邻,又一直想吞并自己,求楚无异于引狼入室。
而秦国与巴蜀中间隔着楚国的汉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与自己相连,战胜蜀国后势必离去。如果不走,就将陷入巴蜀和楚国汉中郡的包围。因而求秦国是风险最小的。而蜀国派使者入秦,提出与秦结为盟国,目的是为了使秦国不出兵的。
秦惠王对苴蜀的要求都答应了,分别收下了两国的厚礼,让两国的使者归国。秦惠王用两国的礼物与韩国议和后,派张仪、司马错、张若、都尉墨率领秦国的精兵火速入川。秦军很快就通过了苴国把守的剑门,向蜀国的都城成都进发。
对于秦军的突然出现,蜀王十分吃惊。对于秦国的不守信用,蜀王十分气愤。于是,蜀王亲自领军与秦军交战。
但由于秦军已过剑门天险,气势正盛,蜀王在葭萌战败,被秦军杀死。张仪、司马错接着占领成都,蜀国灭亡了。
张仪又借苴国与巴国劳军之机,一举灭亡了巴国和苴国。秦国尽收巴蜀之地。张仪和张若还主持修建了新的成都城。
由于蜀王室在蜀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秦惠王采用羁縻蜀国的办法,将蜀国降格为侯,任命蜀王的儿子为新的蜀侯,任命张若为蜀相,管理蜀政。对待巴国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
插在秦国本土和巴蜀之间的楚国汉中郡直接威胁秦国入蜀的要道,成了秦国必须要拔掉的钉子。
秦惠王在公元前312年联合韩魏攻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占领汉中。
秦惠王命魏章率领公子疾、甘茂在丹阳大败楚军,占领了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大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扩展资料:
1、历史记载:
巴、蜀两国在今重庆、四川。蜀国都成都,为“戎狄之长”。巴国都巴,与蜀不睦,而与苴国友好。
这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
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金牛道攻蜀。
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
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2、影响
此战,先击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灭巴蜀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