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的背景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其一,一流本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以新工科建设为牵引,一流本科建设持续发力。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旨在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在此背景下,“新工科”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政府、高校、学术界以及行业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具体行动。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的动员令,随后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高教40条”)。2019年4月、10月,教育部先后发布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的通知,各类高校积极行动,掀起了一流本科建设的热潮。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12个国家部委和单位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并于9月分别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意见,其中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意见。当然,一流本科建设不仅限于工程教育领域,而是包括工程教育改革在内的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的整体行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旨在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协同建设,从“单兵作战”转向“整体发力”。可以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到2.0转型计划,以及作为转型“桥梁”或重要依托的新工科建设,构成了工程教育改革的完整“路线图”。当前,如何将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施工图转化为工程教育改革的具体行动,就成为新工科建设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

其二,探寻新工科建设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新工科不仅是指新工科教育,而是包括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科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的交叉与交融,所形成的新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的综合概念。可见,新工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一个工程学科或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工程教育或人才培养问题。就新工科教育而言,任何一种类型的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要素都是比较相似的,如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只是由于高校之间由于办学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新工科教育体系的要素结构以及个别要素的实践重要性会有所差异,所以,新工科建设关键是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要重新建构各要素之间的合理结构,提升工程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二是要充分挖掘各要素所能涵括的办学资源,对外拓展空间,产学研合作,对内挖掘潜力,提升质量品质。新工科建设的范式转换是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找准突破口,推进传统工程教育体系“再造”。

其三,新工科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当前,新工科建设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新工科建设必须由轰轰烈烈转向扎扎实实,由顶层设计转向具体实施。一是因为当前新工科建设已由框架设计阶段进入到“内部装修”阶段,具体表现为从宏观规划领域向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等微观领域延伸。实践中,没有微观领域的改革及其实现,也就不可能有宏观规划的落实。相对而言,微观领域的改革涉及面更宽、相关因素更为复杂,改革任务也更为艰巨。二是因为新工科建设是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是为应对工业4.0挑战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程教育范式变革。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处于2.0向3.0转型以及2.0向4.0跨越式转型的“叠加式”转型阶段。这就更多地凸显了新工科建设的中国境遇、区域境遇、高校境遇,也因此,新工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各具特色的深化改革和实践的探索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