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东坡悔续菊花诗的启示。快快!急需!

如题所述

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写的是王安石教训苏东坡的三个小故事。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于是提起笔来,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任职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说,苏东坡的续诗存在着轻率概括、以偏概全的错误。“以偏概全”是归纳推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逻辑错误。所谓“以偏概全”是指只根据少数的个别事实,就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看作是必然的、无可怀疑的论断。
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都是只会枯萎,不会落瓣的。他不知道:事物性质的变化,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植物的特性、生长过程、花开花落,也会跟当地泥土、阳光、气候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会被秋风吹落的”这样一个一般性结论。他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来衡量王安石的咏菊诗,就认为王安石的诗写得不对。等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黄州这个地方的菊花,是会被秋风吹落的。出现了这个反倒,苏东坡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法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
生活是万花筒,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时相同、相似的现象,也许反映不同的本质,有时不同的现象,或许反映相同的本质;或一因一果,或一因多果,或同因异果,或异因同果,或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有必然原因,也有偶然原因,等等,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观点、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实事求是,深入过程的分析、动态分析、本质的分析,寻找因果联系,注意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上升理性化的认识,不能简单推理,更不能主观武断,凡事都应该好好想一想,这件事中究竟蕴藏着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千万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