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如题所述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征
来源:教师招聘网 时间:2017-08-30 19:34:35

一、顺序性
顺序性就是指个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强调的是发展的过程,并且方向是不可逆的,比如拔苗助长。
二、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它表现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特征不同,所以我们要分阶段教学,不搞一刀切。就比如小学生学习加减乘除,大学生学习微积分一样,这是由学生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决定的。
以上两个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就比如在班级里,大部分人不论学习成绩还是身高体重都是处于中间部分。
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就比如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他们的平均身高体重都低于现在的青少年儿童,或者在城市与乡村做个对比,差异可能也比较显著。这说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我们也可以说是具有可塑性,青少年的发展还有无限的可能。
四、不均衡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主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同一方面的不同时期发展不均衡,在不同方面同一时期也不均衡。比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阶段在青春发育期,这两个高峰期,个体的身高体重的发展较之其他年龄阶段更迅速。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或者说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采用鼓励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期是由奥地利人劳伦兹提出,我国《学记》中也有相关记载,“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都是在强调我们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狼孩儿、猪孩儿等,在被解救后仍然不能融入人类社会,成为一名社会人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
五、个别差异性
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人之所以为独一无二就是因为我们的个体差异性。
六、互补性
互补性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开扇窗,总之一个人身上一定是既有缺点又有优点,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扬长避短。在生理上来说比如盲人的听觉就比普通人要灵敏很多。所以我们也要有效地利用互补性。
以上介绍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征,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更多教师招聘教育学考点,可查看中公教师网-教育学频道。
中公讲师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解题思路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zgjsks_hyf)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8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是在不断发展的。一般说来,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沌到分化的上升过程。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儿童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有如我们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儿童的思维发展为例:婴儿总是在抓握、拍打、摇晃玩具的过程中认识玩具的。如果不让他进行这些动作,他就不可能认识事物。我们把这种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称之为动作思维。幼儿则能记住玩具的形象,把外形相似或颜色相同的东西归为一类。我们称之为形象思维。小学生开始能运用语词概念归纳出一类东西的重要属性,初步达到了抽象思维水平(尽管这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水平的儿童能用语词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性。例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出现为抽象思维做好了准备,而抽象思维出现后,仍保留着前两种思维的能力。这就是一系列有阶段的连续发展。当然,心理发展是逐渐变化的,并不真的像楼梯的台阶那样简单机械、整齐划一。心理发展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如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快慢),更重要的是有质的区别(表现为能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倒退的。一个儿童不可能从动作思维水平跳过形象思维而直接进入抽象思维水平,也不可能先发展抽象思维,然后再依次倒退着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1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①观点: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

序性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②代表人物及观点

1.孟子—性善论

2.董仲舒—性三品:把任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3.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4.威尔逊—基因复制

5.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6.高尔顿—《遗传的天才》:“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

7.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梦弗

2.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①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②代表人物及观点

1.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2.荀子—性恶论

3.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本身没什么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4.华生—“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

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

记忆口诀:外出莫(墨)寻(荀)落花生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 遗传

①地位: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②表现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 环境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是积极主动的

3. 学校教育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地位: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三、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

①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要有针对性。

③不平衡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因此教育要抓关键期,不失时机采取措施,以期获得最佳发展。

④个别差异性: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⑤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18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你可以记成顺阶互不差的口诀方便记忆、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02
个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每一个人的心态不一样,身体素质也不一样,内心的成长发展肯定来说都是有自己固守的一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