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促销套路有什么?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2

第2个回答  2020-11-19

一、直播带货

各大电商平台的主播们卖力讲解、分享体验,加上粉丝们刷屏的评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通过直播下单购物。当前,网络直播的购物方式越来越普及,同时也隐藏着一些消费陷阱。

据中消协调查统计,消费者投诉的“槽点”主要有:直播带货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部分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涉嫌存在宣传产品功效或使用极限词等违规宣传问题;产品质量货不对板,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

直播刷粉丝数据、销售量刷单造假“杀雏”;主播将消费者引至第三方,该平台信用资质不佳或是引诱消费者进行私下交易;部分商品售后无保障,消费者难享“三包”权利等。

中消协提示:消费者要提前做足“功课”,不被各种“假优惠”陷阱误导。建议消费者不轻信商家的“特价”“清仓价”“全网最低价”等宣传。

购买商品前要货比三家,先了解商品的大概市场价格,再对商家促销活动是否有实际优惠进行评估,警惕“明降实涨”等价格陷阱,避免受不实促销诱惑而冲动消费。

二、优惠活动

红包活动一直以来是各大电商平台吸引用户、提升销量的惯用手段,有时候这些红包活动看似优惠多多,实际上却很鸡肋。

有消费者反映其在某网络购物平台参加抢红包活动,一共抢到了900多个红包,但实际优惠金额累计不到10元,花费了很大精力,最后只有满满的失落感;有的商家使用“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巨惠特卖”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用语来吸引消费者下单,实际上是“先涨后降”的套路;

还有的优惠活动可能就消费期限、商品品类、消费金额等设置一定的“门槛”,消费者达不到这些门槛,就不能享受到优惠。在“双11”等大促活动期间,部分平台、商家以促销活动的名义进行推广,表面上是让利消费者,实则清库存,甚至借助低价来推销其劣质商品。

消费者一旦禁不住诱惑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引发消费纠纷。中消协提示:面对各种促销、优惠广告,消费者首先要保持理智,树立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意识,根据自己或者家庭的实际需求选购商品,不被商家的各种促销活动冲昏头脑。

在面对商家为“清库存”而进行大促时,消费者最好先清理一下自己的“库存”,也许家里还囤积着上次大促时血拼的商品。因此,建议消费者量需而入,千万不要为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再浪费精力和金钱了。

三、加大售后服务

一些商家重视销售、轻视售后服务,如不履行七日无理由退货规定、不向消费者提供购物发票、售后电话无人接听形同虚设、商品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却要求消费者去鉴定、不履行“三包”义务、对消费者退货或者退款请求拖延处理等。

有的商家为了冲击销量而虚标库存,还有的商家打出“秒杀”“竞拍”等低价促销活动,吸引大量消费者下单购买后,商家或是迟迟不发货等待消费者主动取消订单,或是以“订单异常”“商品缺货”“操作失误”“系统错误”等借口为由单方面强制“砍单”,由于下单的消费者数量较多。

若商家不能妥善处理,极易引发群体性消费纠纷。中消协提示:资质齐全、信誉较高的商家,其经营行为相对较为规范,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也有较高的保障。

消费者千万不能贪图价格便宜就登录陌生网站或者点击不明链接进行交易,更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的微信、QQ等进行私下交易,以免吃亏上当。消费者要注意索取并保存购物凭证以及相应的商家承诺,通过网络购物的,还应将订单信息、购物聊天记录等留存,作为维权证据。

发生消费纠纷时,可先与商家以及平台进行沟通,如联系不上或者无法达成一致的,可向12315或者消协组织进行投诉,也可以通过向仲裁机构提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扩展资料:

社会评价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汹涌客流和极为庞大的单日成交量显示了老百姓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较高的消费能力,这对拉动内需无疑是个积极信号。电子商务需求的逆势“井喷”,透露出中国网上消费的巨大潜力,是传统零售业态与新零售业态的的交锋。

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认为“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是新的营销模式的大战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大战。分析人士表示,随着100亿节点的成功突破,中国的零售业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线上交易形式已经由之前的作为零售产业的补充渠道之一。

转型为拉动中国内需的主流形式,由此开始全面倒逼传统零售业态升级。 “双十一”消费热潮不能沉醉在逐年攀升的数字泡沫中。如果要获得长足发展,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必须有更多的理性。唯有如此,才不会让“双十一”成为一场“垃圾消费”狂欢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02

双十一促销套路有:激发购买欲望,给买家占便宜的感觉价格歧视,利润最大化引发购物冲动等等。

套路逻辑一:激发购买欲望,给买家占便宜的感觉

所谓“促销”,就是为了激发买家的购买欲望。“哇,这家店有优惠哎”。“哇,只要99,好便宜啊”。“哇,满300减100。这优惠力度也太大了。”

在各种优惠的刺激之下,很多人会变得非理性,会感觉双十一买东西很划算,下意识地忽略商品真实的优惠力度,然后不断地买买买,而且还感觉自己占了便宜。

冲着优惠去,这是很多人选择在双十一购物的重要原因。但在收到货,冷静下来后就会发现,自己买了一堆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基于买家的这种优惠倾向,卖家适度上调价格,然后才能给你一个大一点的折扣。要不然,商家没法给你打折,也就没法激活你的购买欲望。

这就是先提价再涨价的基本动因。

套路逻辑二:价格歧视,利润最大化

促销套路多,是典型的价格歧视。同样的商品,以不一样的价格卖给不同的人就是价格歧视。同样一架航班的机票,提前很长时间购买3折、4折,但是不能退改签;不怎么提前的7折、8折,甚至原价,这就是价格歧视。

通过价格歧视,航空公司精准的区分了客户,以不同的售价做到了利润最大化。复杂的促销套路,算的人头晕脑胀。

有的人,尤其是觉得自己时间价值大于金钱价值的人,他不想浪费时间去领券,找优惠,不管你什么套路,直接购买,以最节省时间的方式帮助商家获得了最大利润。而有的人,恰恰相反,精打细算,所有优惠,都要弄到手才算完。喂猫换红包、分享激活红包、各种抽奖、各种补贴……完全不在乎花了多少时间。

结果是,前一种人花了更多的钱购物,后一种人花了更多的时间购物。

套路逻辑三:引发购物冲动

双十一到了,你打开淘宝首页,跳出一个抢红包的连接,抢了红包后引导你到商品列表页,逛了一圈后,你猛然想起自己要买的东西,于是回到首页搜索心仪的宝贝,然后从商品详情页,逛到店铺首页领店铺优惠券,再到宝贝详情页领个红包,逛来逛去;

最后又到淘宝特价版逛一圈,半天逛下来的结果是,看到了更多想要的东西,买了更多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贡献了更多的销售额。而原本,你只想要一个优惠的。

这个时候,你也许明白了引导你浏览商品15秒的真正意义,就是让你看到更多的宝贝,刺激你的购买欲望。

套路逻辑四:控制价格

很多品牌商品,比如华为手机,格力空调,价格很多时候都是全国统一的,为了不使价格混乱,基本上不会直接对价格进行调整,双十一也不会例外。

但为了追求更多的销量,往往会采取其他的方式变相降价,比如优惠券、赠品、补贴、红包等来刺激购买,力度因平台而异。这就使得促销机制越来越复杂。

从平台的角度看,不同的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为这些平台入驻的品牌越来越趋同,大品牌各个平台都在卖,要如何吸引买家去自己的平台买呢?这就有了所谓的平台优惠券,甚至补贴,让消费者觉得在自己平台买更划算。

扩展资料:

新经济业态撞上“颜值时代”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这段时间乐秀CFO王传勇的工作,那就是“忙”。但忙归忙,王传勇劲头十足,丝毫不觉得累。“‘双十一’到了,我们要抓住机会,再冲一把。本以为今年会受疫情影响,没想到销售形势不错,订单还没断过。

就说疫情影响最大的一到三月,我们销售同比增长41%。”王传勇介绍,公司去年在成立两年之际营收达到了4个多亿,预计今年能翻一番,突破8亿元。

不仅是乐秀,杭州悠可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悠可”)的员工们同样紧锣密鼓地忙碌着。作为多个国际知名美妆品牌的代理商,悠可独家运营着40多个天猫官方旗舰店。在二楼的运营中心里,各小组紧张地盯着各店铺的产品呈现、销售方案推进进展;三楼的所有直播间全部都在使用中,主播们面对镜头,忙着介绍产品……

第4个回答  2020-11-19

1、预售:如果要推新品的话,可以设置预售,也可以这样提亲锁定目标

2、形成抢购风浪:比如前5分钟购买半价,前十分钟8折

3、提前送优惠券,优惠券发出去的越多就意味着你将可能产生更多的销量

4、满减一定是要有的,但是建议双十一要设置大额度,促进大订单的产生

5、满赠:买一送一,其实就相当于五折,但是效果不同的哦

6、购买成功后记得送双十二的优惠券,促进双十二的成交。

7、打折。双十一最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就是限时或者限量打折,限时限量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买家的紧迫感和购买乐趣,双十一活动当天,拿出一部分商品来做限时限量打折抢购的活动,当然也可以做一些折上折的活动。

8、包邮包邮作为最为常见的优惠活动方式,为消费者省去邮费的烦恼;许多消费者宁愿商品价格贵10块钱也不愿意付10块钱的邮费。在双十一活动期间,满多少的消费者,X年内送包邮卡。

9、送礼双11预热期间可以使用收藏有礼的手段来提升商品权重。提前预告双十一活动将赠送购买金额最高的用户活动一份礼物(最好把实际礼物和金额标出以吸引消费者注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