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昆仑微陆块地质构造特征

如题所述

调查区中昆仑微陆块中主要出露志留纪及晚古生代地层,未见古老变质基底 (基底地层在西邻木孜塔格幅有出露)。微陆块南侧马蹄岭一带的新生代火山岩中见大量花岗片麻岩包体,来源于深部地壳,可能是中昆仑微陆块的基底物质。基底之上的古生代沉积盖层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为主,地质构造以发育地壳浅层次变形组合为特征,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为300°~120°。表现为脆性断层发育,沿深大断裂局部有少量韧性变形;褶皱构造不发育,地层一般呈单斜产出,仅局部出现宽阔的等厚褶皱。

图5-2 调查区构造纲要略图

(一)褶皱构造

1. 阿尔喀山复向斜

阿尔喀山复向斜出露于调查区内阿尔喀山一线,向斜轴迹、地层等展布方向与阿尔喀山平行,为北西西-南东东向,300°~120°。复向斜保留不完整,被发育其中的一组与向轴迹平行的断层破坏,仅保留了向斜的一些残余特征 (图5-3)。向斜核位于阿尔喀山主脊一线,核部地层由中二叠统马尔争组灰岩组成,灰岩内多发育断层,呈断块状;向斜的转折端、轴面等特征多被破坏不可见;阿尔喀山南北两侧为该向斜的翼部地层,分别由中下二叠统树维门科组、浩特洛哇组及中泥盆统布拉克巴什组组成;复向斜南侧花海滩一带,见下二叠统浩特洛哇组中发育宽缓背向斜,褶皱波长一般在数百米,属复向斜的次级褶皱;复向斜北侧地层一般呈南倾单斜产出。

图5-3 中昆仑微陆块阿尔喀山复向斜构造剖面示意图

2. 一道梁向斜

该向斜位于一道梁北,发育于中二叠统树维门科组中,该组不整合于下伏中泥盆统布拉克巴什组之上,向斜轴向北西西-南东东向,300°~120°,它应是阿尔喀山复向斜的西延部分,向斜两翼产状分别为200°∠40°,30°∠40°,为一宽缓向斜构造。

(二)断裂构造

中昆仑微陆块中的断裂构造以脆性断层为主,主要见有(5)号、(6)号、(7)号等,它们是互相平行的一组断裂,与阿尔喀山复向斜构造相伴出现。

(5)号断裂:该断裂位于调查区东北,阿尔喀山北侧。断层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向,300°~120°。东段出露较好,航卫片上线性影像特征较突出,断层造成的线性负地形明显,沿贝提力克达里亚河河谷北岸展布;西段由于基岩出露较差,断层时隐、时现,此段断层分叉为多条呈束状。向东西两端均延出调查区,在调查区中延伸约120 km。断层北盘地层较复杂,主要由中泥盆统布拉克巴什组、中二叠统树维门科组及侵入两者中的二叠纪花岗闪长岩体组成;断层南盘主要为中二叠统树维门科组。断层面在断裂东段出露较好,地表观测为北倾,倾角约60°,从断裂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看,该断裂应为一逆断层。

沿(5)号断裂且地塔格一带的中段,见断裂上盘的中泥盆统布拉克巴什组碎屑岩夹灰岩地层中发育局部韧性变形构造组合,该韧变组合为露头尺度的韧性固态流变条件下形成的柔流褶皱以及剑鞘褶皱等。柔流褶皱形态以顺层掩卧褶皱、M型、W型尖核紧闭褶皱,以及褶皱两翼被拉断的N型褶皱等 (彩色图版4-4,4-5,4-6,5-1)。这些柔流褶皱的轴面大多数为向北陡倾,其力学性质应是与(5)号断裂相同的南北向挤压环境形成,剑鞘褶皱方向指示为SEE120°,说明(5)号断裂还具有右旋平移性质。在(5)号断裂东段见断裂带发育宽数十米的破碎带,综上所述,(5)号断裂为一条韧脆性断层。

(6)号断裂:位于阿尔喀山北,(5)号断裂南。两者平行排列,间距为5~10 km。(6)号断层地形、地貌特征及延伸情况与(5)号断裂相似,不同在于该断裂南盘为中二叠统马尔争组灰岩,北盘为中二叠统树维门科组碎屑岩,断层面南倾,倾角约60°。(5)号断裂与(6)号断裂共同组成一地堑式构造,这一构造特征在断裂东段表现尤为明显,南盘向北逆冲,北盘向南逆冲,在南北两侧分别形成高山,而中间为贝提力克达里亚河上游河谷,河谷呈线性低谷地貌(图5-4)。

(7)号断裂:位于阿尔喀山南缘山前,地形地貌及航卫片上线性影像特征上突出明显。该断裂与阿尔喀山山体走向基本平行,为北西西-南东东向,300°~120°。向东南断裂交于(1)号断裂,向北延出调查区,调查区内延伸约120 km。断裂东段出露好,见断层面产状为北倾,倾角为55°~70°;西段由于基岩出露较差,断裂时隐时现。断层上盘 (北盘)为中二叠统马尔争组灰岩地层,下盘(南盘)为中下二叠统树维门科组、浩特洛哇组碎屑岩夹灰岩地层。

图5-4 提力克达里亚河上游地堑式断裂构造示意图

以上3条断裂与阿尔喀山复向斜相伴出现,它们的力学性质相同,均是在北北东-南南西向挤压应力下形成,3条断裂形成的层次不同,(5)号断裂形成于二叠纪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以脆性为主,局部伴有韧性变形,(6),(7)号断裂形成于二叠纪地层之中,表现为脆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