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惩罚”孩子?

如题所述

正确惩罚孩子的方法如下:
1、罚站。罚站只是一种方式,并不是最终结果。当孩子完成罚站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进行正面的沟通交流,尽可能的做到心平气和,不要把之前生气的情绪再次传递给孩子。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孩子丢到门外罚站,要告诉孩子需要罚站多长时间,时间到了以后,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不要让孩子自行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
2、做家务。可以起到惩罚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反思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问题。当然,父母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做家务。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情绪,也可以通过沟通了解事情经过。在大家都平静下来的时候,依然需要和平冷静的沟通。
3、没收或者禁止一些喜欢做的事。当孩子可以独立收拾玩具的时候,依旧把玩具丢的满地都是,那么,这时候,没收玩具,让孩子一段时间都不能再玩自己心爱的玩具,无异于是很重的惩罚了。除了没收玩具,还可以没收爱吃的零食,没收零花钱,取消周末出游计划等等。
4、写字、画画、跑步。当孩子和小朋友发生正面冲突的时候,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冷静下来,思考自己所犯的错误。但是,不要长期使用这种方式惩罚孩子,避免孩子直接将写字和惩罚挂钩,在上学以后,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13

我们常用的制裁手段有:“如果你这样做,就不给你玩了”“不许你玩了”或威胁手段“如果你不,妈妈就不要你了。”从社会的发展史看,在那些滥用酷刑、制裁、威胁和欺骗等手段的社会里,那里的犯罪率并不比那些讲究人权、人道和文化发展的社会低。华德福教育比较注重孩子内在秩序的建立,而谨慎使用外在力量。因此,华德福教育鼓励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认清他们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教育孩子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会让因害怕被惩罚而不再敢犯错的事发生。

华德福教育努力给孩子建立有效的内在秩序,他们在充分了解孩子天性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教育手段,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确立内在秩序。如何给孩子有效地设定边界,并能很好地引导孩子默认这些边界呢?首先,规矩和边界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定,而是为了引导孩子长大成熟而定。在给孩子确定规矩和边界时,要符合孩子的天性和孩子的能力。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不能一味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而一定要告诉孩子如何做才是对的。对于幼小的孩子,老师和家长甚至可以不去指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如4岁的孩子叫另一个孩子的绰号时,你可以告诉孩子:“他的名字叫xx,我们都叫他xx,他也更喜欢你叫他xx。”如果你给4岁的孩子解释说“不能叫别人的外号,没礼貌,他会生气的”也许显得教育“过度理智”了。

对于那些边界不清,容易出现不良行为的孩子,华德福教育针对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帮助”,而不是“惩罚”。在华德福幼儿园里,老师会请这个孩子到老师身边坐一会,帮助老师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帮助他准备好了再去玩耍。或者准备一张小椅子,在必要的时候,请孩子在那里休息和观察其他孩子,直到他们说知道如何表现,再让他们参加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去。老师临时隔离他们,不会声张是因为他们犯了哪个规矩,或因为有哪些不良行为而需要休息,老师会告诉孩子休息好之后可以做什么,这样,一次一次地坚持,孩子就逐渐不去做那些不可以被接受的行为。让孩子做一些其他的简单工作,如倒垃圾、打扫,或者擦玻璃等。对一些无意识动手动脚的孩子,老师就会让孩子对着他的手脚讲话,或轻轻地揉他们的手脚,把孩子的意识带入他们的肢体里,或者在上课的同时,老师亲切地拉着在搞小动作的孩子的手。在华德福学校的小学阶段里,也许也有老师让学生“休息”或坐在过道上作为一种“惩罚”手段。但是,对于一些调皮的、急躁型学生这种方法很多时候是无效的。老师可能会给这类学生布置一个挑战性的任务,让他感觉到他的角色的重要性,如让他帮助其他的老师或者班级,或者帮助老师收发作业本,甚至给他安排一个项目,如在体育课你帮老师做安全卫士,还有安排年龄大的孩子到幼儿园或者低年级的班级去帮忙等方法。

在华德福学校高中阶段,“惩罚”学生的比较严厉的方法如“做社会服务工作”,比如到一个慈善机构或帮学校某个老师,去做一天义工等。有一位教高中文学和艺术的老师,曾经“惩罚”学生在放学后粉刷房子两小时。这位老师事先就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大家该遵守的规矩,并通过“立法”成为了“法律”,该如何惩罚,就如,让他们感觉到是自己定的“法律”,因此,他们有义务去执行了。

在华德福学校用什么方法“惩罚”必须还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如在幼儿园,一个调皮的急躁孩子呆在布置得像个童话世界的帐篷里,他们会很快就反省自己的行为,并表示想要出来玩,这样可以达到帮助他们的目的。但是,如果让一个不好动的、忧郁型的孩子在那里呆着,他们一进去可能就呆上一天也不出来,也不会去反省他们的错误行为,那里可能就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是:华德福学校“惩罚”孩子时,要针对孩子的行为就事论事,而不是针对孩子本人。因此,不会因为孩子干了坏事,就断定是坏孩子,老师会对学生说:“我非常喜欢你,可是,我不喜欢你做这样的事。”老师不能取笑那些孩子的愚蠢行为,应给“罪犯”应有的尊严。很多孩子被他们老师无意中损伤了尊严,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带着心理阴影一辈子。(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16

第3个回答  2021-02-26

如何惩罚孩子,惩罚孩子的正确方式

第4个回答  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