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

如题所述

一个人每天都在做选择:穿哪件衣服,吃什么早餐……这些事情往往都不需要费太多力气,因为人的潜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在瞬间做出决定。

然而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时,人们往往就无法单凭一时的感觉就做出选择,比如面临大学毕业,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读研?在找工作时,是去考公务员还是去企业里工作?刚刚结婚,是现在就要一个孩子还是过些年再说?这些重大事件之所以让人们难以做出选择,是由于有些选择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即一旦做出选择,之后的很长时间内都将为这个选择负责任。由于对未知的恐惧,人们会体验到一种焦虑的情绪,那么此时,选择就会变成一种抉择。

认识“动机冲突”

当一个人想要做某事时,会产生相应的想法和思维路径,这样的内在活动过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动机”。当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对想要做的事情产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想法和思维路径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困扰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动机冲突”。根据诱因的不同,“动机冲突”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双趋式冲突,“趋”即“趋向”,“双趋”即有两个“趋向”。也就是说个体在做某件事时,同时出现了两个都被认为是较好的方向,但各种条件和环境却不允许这两个方向被同时兼顾,因而出现两难选择的局面。比如待嫁的姑娘发现A男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而B男稳重踏实勤勤恳恳,这两个男孩都有吸引姑娘的地方,但由于婚姻法规定必须是一夫一妻制,她就必须在两者之间选一个作为她的终身伴侣,这就让她陷入了“双趋式冲突”。用古人的话说,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式冲突,“避”即“避开”,“双避”即有两个想避开的对象。与双趋式冲突相反,双避式冲突是指在做某件事时,同时出现了两个都被认为是不好的方向,但同样由于各种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人们又必须在二者之间选择一个弊端最少的方向,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引发内在冲突。比如正在找工作的年轻人发现,大公司升迁慢且很难有个人成就感,小公司不稳定且难有收入保障,但基于个人学历、就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他却必须在这两条路里选一条去走,因而就陷入了双避式冲突。古人用“前有大河,后有追兵”来形容这样的情况。

趋避式冲突,顾名思义,在这个冲突里有想要“趋向”的,但同时也有想“避开”的。与以上两种动机冲突不同,趋避式冲突是指在做某件事时,出现了一个对自己有利也有弊的选择,即这样做有好处但也有不好的方面,使人左右权衡,难以做出选择。同样是上文中面临找工作的年轻人的例子,他在咨询了职业规划师之后,觉得小公司灵活、重视人才、富有激情的工作氛围比较适合他的性格特点,决定选择小公司,然而他又对于工作不够稳定、收入无法保障有着许多的担心,因而又陷入到新的动机冲突,也就是趋避式冲突里。这种情况,就好比俗话说的“想吃鱼但是又怕刺”。

多重趋避式冲突兼具以上三种冲突类型的特点,即在做某件事时,同时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向,但这些方向各有利弊。仍然是那个面临找工作的年轻人,他经过职业规划师的指导之后,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面前的三条路:考公务员、去大企业和到小企业,都各有利弊。公务员是金饭碗,但那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很可能会工作不开心。进大企业?工作安稳,有各种保障,但是人事斗争太厉害,没有点手腕比较难立足,更别说升迁。到小企业?工作氛围有激情,有创造性,但总觉得不是份安稳的工作,收入也难保障……此时他就会陷入到纠结里,一时觉得这个好,一时又觉得这个不好,或者那个更合适。可是很快想法就又变了,这样反反复复、犹犹豫豫,体验到更多的焦虑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

选择的本质

常常进入人们视野的词语是“选择”,其实选择意味着放弃,换句话说,当你做出一个选择,就意味着需要放弃其他的选择。

比如当你结婚后决定升级当父亲,那就意味着你放弃了更多的自由时间,还放弃了那些本该花费在自己身上的物质享受。本文开篇的其他选择,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大学毕业时继续考研,就意味着放弃了提前获得经济上的自主权,而选择去企业里工作,也意味着你放弃了公务员工作所带来的安稳感。

有些人在面临选择时,由于左摇右摆难以做出决定,因此就放弃做决定,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殊不知这也是一种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默认的选择。比如当你没有选择与那对你有伤害的伴侣分手,那就意味着你的选择是继续保持与他的痛苦关系;当你在两个工作机会面前迟迟不做选择,那就意味着你的选择是让工作机会或你的家人来帮你做选择,而你会被动接受他人为你做的任何安排。

面临重大的选择,确实会让人产生焦虑感,但需要看到的是,有机会面临选择却正意味着你是有能力和有价值的,选择越多,意味着你的能力和价值越大。比如你面前有三份备选工作,那意味着你的工作能力很优秀,所以才导致你陷入到这样的动机冲突里,如果只有一个工作机会,那么你就只有接受,也就无从选择了。所以能够有机会做选择,意味着你是生活的主人,由你去选择生活,而不是让生活来选择你——而这正是人类自信心和自尊感的来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何选择以及选择什么,会反映出个体的生活背景、价值倾向等个人信息。那些认为稳定的生活更重要的人,自然就会倾向于选择去考公务员,反之,那些认为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人,就会更加愿意到企业工作。其实他们的“认为”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那些选择只是中立地反映了这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仅此而已。

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选择

选择本身常常是中立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面临的都是多重趋避冲突,即没有哪个选择绝对好,或绝对坏,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不会再执着于分析各种利弊,而是转向叩问自己的内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实现个人的成就感,还是感受大集体的安稳?是开创诸多可能性的未来,还是老老实实呆着?一旦弄明白了自己的内心需求,此时选择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事实上很多人在经过内心和个性的成长之后,再回头看当初那个让自己备受困扰的问题,都会觉得当时的焦虑真是不能理解。

大部分面临动机冲突的人,都是源于对自己不够了解,不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感觉,进而也缺乏对自己的确信感,过多考虑他人的看法,因而在面临选择时感到无所适从。中国的民间俗语说的“婚姻就像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或许这里的“婚姻”一词也可以替换为“生活”。在面临选择时,这句话是最需要被当作标尺的。

(作者:肖雪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05
2007年6月16日第7版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文章
决定,决定!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决定,既有吃啥穿啥这样平凡的小决定,也
有是否要结婚以及跟谁结婚、
干什么工作和怎样教育孩子等改变生活的决定。
然而,有时做出的错误决定会使我们感到不快或满心懊悔。科学能帮上忙吗?
大多数人不了解我们决定背后的心理过程,
但这种心理过程已经成为了热门的研究课题。幸运的是,心理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的发现也许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在本期《新科学家》杂志里,我们将介绍他们许多有趣发现中的一部分,以便指导大家做出选择。 一、不要担心结果
是在巴黎度过一个悠长的周末还是去滑雪场?买一辆新车还是换一幢更大
的房子?甚至是跟谁结婚?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几乎都需要预测未来。
我们每次
做决定时都会设想,
我们的选择结果会使我们有何感受,我们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情绪或“快感”。显而易见,我们通常会做出那种我们认为大致会使自己最快乐的选择。这种“情感预期”在理论上毫无瑕疵。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并不十分擅长于此。
人们通常高估了抉择后果所带来的影响,
不论这些事情是好是坏。彩票中奖实际上带给我们的快乐往往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而我们通常认为,如果我们失去了双腿,生活将会让人根本无法忍受。 导致我们做出错误预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损失厌恶”
,这个概念是指损失
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同样的收获所带来的快乐。
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发现,大多数人不愿意打一个输赢几率各为一半的赌,除非他们可能赢到的钱大约是输掉的两倍。因此,在赌硬币的正反面时,如果有可能赢得10美元以上,大多数人才会押上5美元。然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
吉尔伯特及其同事最近的研究证明,尽管“损失厌恶”会影响人们的选择,但当人
们真的受到损失时,
他们发现其实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心疼。吉尔伯特把这种现象

归因于我们潜在的心理承受力,以及我们几乎能为所有情况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
那么,一个可怜的情感预期者该怎么办呢?不要揣摩内心并想像假设的结果可能会给你带来样的感受,试着找到一个做出相同决定或选择的人,看看他们的感受是怎样的。还要记住,不论未来如何,你可能受到的伤害或者得到的快乐
比你想像的要少。最后,不要总是谨小慎微。最坏的情况也许永远不会发生——就算发生了,你还有足以应对这一情况的心理承受力。二、跟着感觉走人们倾向于认为,做出正确的决定需要花时间系统地考量各种选择的利弊,其实有时当机立断或者随心所欲即便不比深思熟虑更好,也差不了多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决定相信谁以及与谁交往时既快又准。普林斯顿大学的雅尼娜·威尔斯和亚历山大·托多夫发现,当我们见到一张新面孔时,我们在最初的0.1秒内就对这个人的可信度、能力、攻击性、可爱程度和吸引力做出了判断。如果再给一些时间观察——大概1秒钟——研究人员发现,观察者几乎不会改变他们的看法,他们只会对他们的迅速决定变得更加自信。 当然,随着你对某人的了解更加深入,你会改变你的第一印象。更多的信息当然可以帮你做出见多识广的理智决定。然而自相矛盾的是,有时你拥有的信息越多,也许你跟着感觉走就越好。在各种情况下,信息过量都有可能成为问题,不论是为孩子选择学校还是挑选度假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阿普·戴克斯特海斯和他的同事研究发现,
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还是避免有意识地权衡考
量,而是让你的大脑下意识地做出决定。
他们要求学生从四辆假想的轿车中选择一辆,一次只列出了驾驶里程和腿部活动空间等4个特征,另一次则列出了
12个此类特征。一些学生在做决定之前
有几分钟时间可以考虑各个选项,
而另一些学生则被要求在这段时间里玩字谜游戏。戴克斯特海斯发现,当面对一个简单选择时,如果受试者经过了深思熟虑,他们就会挑选出比较好的轿车。然而,当面对一个复杂选择时,他们会感到困惑,
如果他们未曾有意识地分析过这些选项,他们实际上会做出最佳选择。 戴克斯特海斯和他的小组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当购买衣物或厨
房用具等小件物品时,如果购物者在购买前用几周时间理智地比较了各种选择,
那么他们会对自己的决定比较满意。
然而,当购买家具等大件物品时,
那些跟着感觉走的人会比较满意。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不论在购物中心还是在政治和管理领域,这种下意识的决策过程都能够得到成功运用。 三、考虑情感因素 你可能认为情感是决定的大忌,但是实际上,它们是决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最基本的情感的演变使我们能在生存受到威胁的形势下,迅速而无意识地做出选择。害怕导致逃跑或战斗,
厌恶导致回避。然而情况在决定中的作用远远超
过自动反应。每当你下定决定时,你的大脑边缘系统——大脑的情感中心——处
于活跃状态。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奥·
达马西奥研究了大脑情感部分受损的人,
发现他们不能做出决定,甚至不能做出穿什么和吃什么这类最基本的选择。达马西奥猜测,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大脑依存过去选择的情感记忆,我们利用依存的情感记忆为目前的决定提供信息。 情感显然是关于选择的神经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情感是否总能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则是另一回事。
如果你试图在某种情感的影响下做出选择,
那可能严重影响结果。 以愤怒为例。丹尼尔·费斯勒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同事激发一组人的愤怒,让他们写一篇文章回忆使他们火冒三丈的经历,
然后给他们两种选择:或者保证能拿到15美元,或者为得到更多钱赌博,但是可能一分钱也得不到。研究人员发现男人(但不是女人)在愤怒时赌博比较多。 所有情感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动机,所以最好避免在做重大决定时受情感影
响。然而奇怪的是,有一种情感似乎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选择。
芝加哥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悲伤的人会不慌不忙地考虑摆在他们面前的各种选择,最后能做出最佳选择。实际上,许多研究表明情绪低落的人对世界的反应最现实。心理学家甚至为它创造了一个词:抑郁型现实主义。 四、警惕“锚定效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05
你的心在那里呢,喜欢就算在遥远也会等待,不喜欢就算在热情也无动于衷。
第3个回答  2020-02-01
你心里谁的地位比较高?等待是漫长的如果你的等待换来的是不好的结果你是否还要去等待?也许这两个没有你想得到的吧?也许这两者都不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