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忆江南》的中心思想

急用~~~~~~~~~~~~~~~~~

中心思想:写作者的惜春之情,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既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

《忆江南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词作品,原文为:

其一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其二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译文:

其一

春光去时离情依依,像在感谢留恋她的洛阳人。柔弱的柳条随风飘扬,像举起衣袖告别离去的春;丛生的兰花被露水沾湿,像惜春的泪水湿透了罗巾;那伤春的美女独坐庭院,望着柳和花将愁眉皱紧。

其二

春光正在离去啊,都来珍惜这阳光灿烂的暮春天。那小溪的潺潺流水上,还漂浮着美丽的桃花花瓣;最好是默默无语地看呀想呀,沉醉在竹叶酒的酒杯前。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春景,只盼天天遇上万里无云的晴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约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于洛阳。当时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居易词共三首,刘禹锡的和词共两首。

主旨赏析: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忆江南二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22
  忆江南刘禹锡
  刘禹锡——《忆江南》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忆江南》
  【内容】:
  春去也,
  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浥(yì):沾湿。
  颦(pín):皱眉。
  【评解】
  这首词,作者曾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词
  中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
  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这首小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况周颐《蕙风词话》: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此独言春将去而恋人,柳飘离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犹如此,人何以堪!
  沈雄《古今词话》:“春去也”云云,刘宾客词也。一时传唱,乃名为《春去也》曲。
  陈廷焯《别调集》卷一:婉丽。

  百度有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27
这首词,作者曾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词
中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
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这首小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况周颐《蕙风词话》: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此独言春将去而恋人,柳飘离袂,兰浥啼痕,写春之多情,别饶风趣,春犹如此,人何以堪!
沈雄《古今词话》:“春去也”云云,刘宾客词也。一时传唱,乃名为《春去也》曲。
陈廷焯《别调集》卷一:婉丽。

百度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