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有哪些

如题所述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包括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等。此外,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在内。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我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我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游型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我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学术研究中,避免学术不端行为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避免方法:
1. 捏造数据:在研究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据,不能捏造和窜改。
2. 窜改数据:在论文中,数据处理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
3. 剽窃:在撰写论文时,首先要避免剽窃。剽窃是指在使用他人的观点或语句时没有做恰当的说明。
4. 一稿多投:一篇论文只能投给一家期刊,只有在确知被退稿后,才能改投其他期刊。
5. 伪造学术履历:在学术履历中,应该只陈述事实,不要自己做主观评价,更不要拔高、捏造学历和成果。
6. 重复发表:如果一组数据已经在某篇论文中发表过,就不宜在新的论文中继续做为新数据来使用,否则也会被当成重复发表。
7. 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对个人声誉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整个学术界产生恶劣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