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2千零8人打的是什么东西

如题所述


基本介绍
[编辑本段]
(1) 汉语拼音:fǒu
(2) 注音符号:ㄈㄡˇ
(3) 郑码:MAEZ,U:7F36,GBK:F3BE
(4) 笔画数:6,部首:缶,笔顺编号:311252

古代乐器分类中的缶

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根据乐器主要发声部分的制作材料来给乐器分类,《三字经》中就将“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缶,因为是由土烧制而成,也就是土类乐器。当然,这种分类方法是很原始的。
中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
《乐典》对此记道: 缶, 说文曰: “瓦器也。 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尔雅云:“盎谓之缶”,注云:“盆也”,坎其击缶。渑池会,秦王为赵王击缶是也。”李斯云:“击瓮扣缶,真秦声。”并且明确地列缶在土音部。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在“鸟巢”造型的国家体育场中央,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组合出倒计时数字。
在雷鸣般的击缶声中,全场观众随着数字的变换一起大声呼喊:“10、9、8、7、6、5、4、3、2、1”在一片欢呼声中,迎来了开幕式正式开始的时刻:20时整。
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热烈欢迎。
从缶的发展演化来看,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的“缶”与“缶”的原貌有着一定的差别。不过从现场效果来看,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的缶阵,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

开幕式上气势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阵,听声音很像是在敲鼓,而这种乐器的形制,则源于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中国古代“八音分类法”,按材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类。作为中国古代土乐器的缶,其音绝不会与作为革乐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与上述铜鉴缶完全不同。“鉴缶”不是缶,古乐文献中亦未见有“缶阵”的记载。
作为古乐器的缶,究竟是什么模样呢?近年的考古发现已经给出了答案。在2004年无锡鸿山的越国贵族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大墓甬道壁龛中发现了由五百多件组合乐器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状的青瓷乐器。经功能分类和专家认定,这便是秦王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图片中的古乐器青瓷缶口径40厘米,通高24.2厘米,内外施青黄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两兽首状宽耳,另两侧有一对称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两前肢攀在沿上,口衔缶沿,造型夸张生动。
“缶阵”中那2008件乐器的原型——曾侯乙铜鉴缶,实为组合器,是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有专家将其称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冰箱"(当然也应是“暖箱”)。这种特制的青铜酒器,无论从形制到材质,都与陶土乐器缶风马牛不相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击缶是什么意思: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时期本来并不是乐器,后来成为一种最低级的乐器。中国古乐器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土就是陶类乐器,有埙、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类,可见地位之低。
长期以来,“击缶”或者说“鼓盆”,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下层人民最下等的娱乐,二是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礼节。
从第一个意思说,据《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鼓盆”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娱乐。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击缶这种娱乐形式逐渐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饭时的特殊表演形式——敲钵,还能略见当年下层社会人民击缶之遗韵了。
从第二个意思说,《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时的光辉下,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么垂暮老人会嗟叹的,这是一个凶兆。这反映了当时一个民间习俗:对即将去世的老人,人们要鼓缶唱歌,以安抚老人,祝愿将死者顺风顺路。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则进一步将鼓盆走向丧礼。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北齐颜子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载:“闻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说,更为常见。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即今天许多农村的丧葬仪式中,那个孝子出殡时的摔瓦盆。
由于缶这个乐器具有上述两个特点,因此它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很多政治角色,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因此而流传至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战国时的“渑池会”: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个故事的政治要害,是秦王强迫赵王为其弹瑟,并命史官记录下来以辱赵王,蔺相如遂以血溅五步逼秦王击缶,相应地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级,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2
是:缶 (fou 三音)

乐器: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那么,演员们击奏的乐器——缶,是一种什么样的古代乐器?

先说“缶”这个字,“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如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所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

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见图)。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如,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鎏金铜缶,就是个大肚罐子

方形的青铜缶有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小冰箱(如图)。这次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的“缶”就是仿照这种方形样式制作而成的
第2个回答  2008-08-22
(转)
缶 读(fou)第三声
“缶”一种瓦罐
土类乐器

中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

缶本是用来装酒的瓦器,敲打起来就算是音乐了。战国时候,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地方喝酒,秦王为了助酒兴,要赵王击缶,慑于强秦,赵王无奈只得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缶,但秦王自己竟不敲,赵王的大臣蔺相如看不过去,一定要求秦王敲,不敲他就拼命,秦王没办法,只好也敲了一下。
https://gss0.baidu.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3b6833f576f67432bc310905.jpg(这是图的网址)

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隆重开幕之际,在“鸟巢”造型的国家体育场中央,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组合出倒计时数字。在雷鸣般的击缶声中,全场观众随着数字的变换一起大声呼喊:10、9、8、7、6、5、4、3、2、1......在一片欢呼声中,迎来了开幕式正式开始的时刻:20时整。
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热烈欢迎。

缶的故事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相会,名为促进两国友好,实则想要挟赵王,赵王知道秦王脆计多端,担心秦国暗算故借故不去,但谋臣蔺相如与大将廉颇等考虑再三,却主张赵王赴会为上,如果不去,反而被秦国笑话,灭了自己的威风。赵王认为二位大臣说得有理,决定应约去渑池会见秦王,并命令蔺相如同行,大将廉颇在边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测。宴会上,秦王盛气凌人,并假装酒醉,旁敲侧击,戏弄赵王,说道:"寡人听说赵王善于弹瑟(一种古代弦乐器),今日盛会,请赵王弹一曲助兴"。赵王不敢不依,勉强弹了一曲。哪知,赵王正中圈套,秦国的史官赶快把这位事记载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此情景,非常气愤,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听说秦王很会击缶,今日胜会,也请大王击缶助兴。"秦王不肯,厉色拒绝,蔺相如再次相请,说道:"大王如果一定不依,在这五步之内,我愿意以颈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左右立即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面不改色,大声喝斥,众人吓得口瞪目呆,空气异常紧张,秦王为了解除眼前的危机,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立即命令赵国的史官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里秦王所击的缶,就是窑字里面的缶,它是古代的一种陶器,用来盛酒的。春秋战国时候曾经拿它当作乐器。我国的文字最早是象形文字,"窑"字形成这样的结构,有它一定的依据。这使我们从某一个侧面考证到,最原始的窑炉是利用现成的山洞,或者挖掘洞穴,用石头砌成,在里面焙烧"缶"一类的陶器。直到后来的龙窑,阶级窑,甚至今天的倒焰窑,隧道窑,也都有一个"洞穴",这就是烧成室,在里面焙烧各种制品,它是用各种耐火材料砌筑的;里面焙烧的制品不是古老的简单的"缶",而是各式各样的精致的陶瓷制品。
第3个回答  2008-08-22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

热情友好,一直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宾客,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名运动员来到中国参加比赛,加上教练员、裁判员、官员、新闻记者等,参加本届奥运会的总人数将达7万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旅游者将超过100万人。

当北京奥运会拉开帷幕,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中国;十几亿中国人,向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现中国式的欢迎微笑,细致、含蓄、周到、温暖。

而开幕式上的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成为13亿友善好客的中国人的真实心情写照,也是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的真诚而又热切的表达。人们会亲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零距离认识一个和平、开放、发展和具有悠久历史、丰厚文化、创造活力的中国。



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瓦器,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击缶”的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有“坎其击缶”的记载。“击缶”是用12个小碗敲击成曲的,后来“击缶”演变为击“瓯”。瓯是盆盂一类的瓦器,很像个小碗。可见, “缶”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陶瓦乐器。
第4个回答  2008-08-22
是 缶 是中国很古老的乐器
渑池之会 秦赵会盟 秦王让赵王为击缶 敲的就是这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