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保存书信?

我修中国哲学,古人流传下来的书信,是我们学习他们学说的重要资料。
我不明白,他们是如何保存并流传的?
一,收信人保存,可是并不是所有收信者都乐意保存啊,尤其还有很多互相攻击的书信流耦传下来。还有比如朱熹论学的书信,保存的很完整。那么只有可能是写信人自己保存的。不然别人,即使是他自己后来编辑书信,也不会记清楚内容。
二,信已经寄出去了,如何保存一份副本呢?古代又没有复印机,也没有复写纸?难道再手抄,太麻烦了吧。而且很多人同时都看过,并对书信内容有评论,不可能手抄那么多,可见古时候可能有复制的办法,请问是什麽办法呢?
qingaide725的回答很幼稚,不予采纳。不可能写出一封信就大动干戈去印刷,只能是积累了很多之后才印。你真该补补知识,现在你是小学生的水平。小学生都知道印刷术

有种管理规定叫入库。
有作用的记载和文献都被被藏入其内。

库中有专员打扫,并且保持阴凉干燥。

而圣旨等一类东西。是由被下达的圣旨的人收藏。若丢失或者被损坏,是杀头的大罪。

说到现在挖到的竹简等物。其实绝大部分是陪葬品。刻意将主人有关的文献手抄后藏入。

一:虽然没有记载是谁保存了这封信。不过我觉得这不属于写信人自己保存的。
无论是什么时代,不可能因为忘记自己写了什么而去备份自己的信。这个放在常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我认为是收信人保存的。
如果是官场敌对,更有保存的必要。随时可以因书信参他一本。
如果是学派不同,也可作为论据反驳而保留。不单古有如此,近代的鲁迅胡适等等。也不可能因为观点不同而撕毁信件,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双方均保留了对方的手信。

二:说到备份。
除了原版的保留和个人的收藏还有文本的广为流传之外。
剩下的一种备份形式可以称为:记载。
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日皇帝降旨OOXX。
那么就会有专门的史官记录:X年X月X日,XX皇帝降旨曰OOXX。然后入库。
库书会被刻意的保存下来。
流传至今。我们看到的文献上面可能说:XX皇帝说OOXX。这样的形式。而不是刻意的去写OOXX被史官记录下来。

希望在下的微论能给楼主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8
收信人保存,他们会把别人寄给自己的信做成"信折"(我是这么叫,具体叫什么还要查一下).一般是信中有重要内容,或者是很名家之间的通信.
在古玩市场上时常看到类似的东西 有种管理规定叫入库。
有作用的记载和文献都被被藏入其内。

库中有专员打扫,并且保持阴凉干燥。

而圣旨等一类东西。是由被下达的圣旨的人收藏。若丢失或者被损坏,是杀头的大罪。

说到现在挖到的竹简等物。其实绝大部分是陪葬品。刻意将主人有关的文献手抄后藏入。

一:虽然没有记载是谁保存了这封信。不过我觉得这不属于写信人自己保存的。
无论是什么时代,不可能因为忘记自己写了什么而去备份自己的信。这个放在常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我认为是收信人保存的。
如果是官场敌对,更有保存的必要。随时可以因书信参他一本。
如果是学派不同,也可作为论据反驳而保留。不单古有如此,近代的鲁迅胡适等等。也不可能因为观点不同而撕毁信件,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双方均保留了对方的手信。

二:说到备份。
除了原版的保留和个人的收藏还有文本的广为流传之外。
剩下的一种备份形式可以称为:记载。
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日皇帝降旨OOXX。
那么就会有专门的史官记录:X年X月X日,XX皇帝降旨曰OOXX。然后入库。
库书会被刻意的保存下来。
流传至今。我们看到的文献上面可能说:XX皇帝说OOXX。这样的形式。而不是刻意的去写OOXX被史官记录下来。 古代有“家书抵万金”的说法。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利,所以信件总是很难传送,于是便有了鱼雁传书的典故。所以在古代书信是很重要的东西,尤其是距离远的地方。
很专业的话我也没细钻研过,只能举些例子:
首先,重要人物写信都会有“副本”,就是说防止信件在运输途中出现问题。这对那些重要人物来说是不成问题的,自己写的是原件,然后叫下人按原件的墨迹在描以便就成了附件--古代人大多使用毛笔写字的,加上纸张的质量不是很好,于是常常会留下清晰的墨迹(传说中古人都有能力透纸背或者入木三分的功力);于是能很方便的产生是按“甲”“乙”或者“正”“副”“红”“蓝”之类编号。
其次,古人对于书信的保存,尤其是家书的保存是非常重视的。想想那些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可能今年才来往一封信件,所以就更加弥足珍贵了。而这种情况在那些做官的人家的情况更为突出--像近代非常流行的《曾国藩家书》就是保存在宗族的祠堂里的。
其他的就是古时候有很多穷困潦倒的文人会替人抄写为生,一方面因为古人读书识字的不多,另一方面是需要抄写的东西很多。当然,如果是需求量大的东西往往通过雕版印刷的方式流行--北宋以后活字印刷的流行更加加快了文字的传播和保存。
至于那些官吏相互攻击的书信则有很多由他们的幕僚保存下来,或者由中央的特务机构掌握,像明朝的锦衣卫什么的都是搜集资料的好手,举个三国演义中的例子: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将他掌握的手下与袁绍的几百封书信烧毁以表示不猜忌手下。。这些被搜集出来的书信在皇宫大内得以保存。还有就是古时候很多都流行文字狱,官员被抄家什么的书信就成为了重要的证据,这个在鲁迅的《两地书》序言中有过描述,而官场沉浮无常,被收缴信件也非常正常,在家上株连什么的。这类信件一但与案件牵扯就变成了重要“物证”顺便就进了内府的档案,似
第2个回答  2008-09-12
古代有“家书抵万金”的说法。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利,所以信件总是很难传送,于是便有了鱼雁传书的典故。所以在古代书信是很重要的东西,尤其是距离远的地方。
很专业的话我也没细钻研过,只能举些例子:
首先,重要人物写信都会有“副本”,就是说防止信件在运输途中出现问题。这对那些重要人物来说是不成问题的,自己写的是原件,然后叫下人按原件的墨迹在描以便就成了附件--古代人大多使用毛笔写字的,加上纸张的质量不是很好,于是常常会留下清晰的墨迹(传说中古人都有能力透纸背或者入木三分的功力);于是能很方便的产生是按“甲”“乙”或者“正”“副”“红”“蓝”之类编号。
其次,古人对于书信的保存,尤其是家书的保存是非常重视的。想想那些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可能今年才来往一封信件,所以就更加弥足珍贵了。而这种情况在那些做官的人家的情况更为突出--像近代非常流行的《曾国藩家书》就是保存在宗族的祠堂里的。
其他的就是古时候有很多穷困潦倒的文人会替人抄写为生,一方面因为古人读书识字的不多,另一方面是需要抄写的东西很多。当然,如果是需求量大的东西往往通过雕版印刷的方式流行--北宋以后活字印刷的流行更加加快了文字的传播和保存。
至于那些官吏相互攻击的书信则有很多由他们的幕僚保存下来,或者由中央的特务机构掌握,像明朝的锦衣卫什么的都是搜集资料的好手,举个三国演义中的例子: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将他掌握的手下与袁绍的几百封书信烧毁以表示不猜忌手下。。这些被搜集出来的书信在皇宫大内得以保存。还有就是古时候很多都流行文字狱,官员被抄家什么的书信就成为了重要的证据,这个在鲁迅的《两地书》序言中有过描述,而官场沉浮无常,被收缴信件也非常正常,在家上株连什么的。这类信件一但与案件牵扯就变成了重要“物证”顺便就进了内府的档案,似乎宋朝的程家也是被抄的。
第3个回答  2008-09-11
收信人保存,他们会把别人寄给自己的信做成"信折"(我是这么叫,具体叫什么还要查一下).一般是信中有重要内容,或者是很名家之间的通信.
在古玩市场上时常看到类似的东西
第4个回答  2008-09-10
名人书信啊 字肯定写的好文采肯定棒,好比说你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你周围的朋友也肯定不是什么鼠辈小卒,有一天总理给你写了封信你很高兴啊在朋友面前肯定炫耀,大家一起预览预览。 就算是骂你的开始肯定生气骂得多了就麻木了。王羲之写信骂你你还舍得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