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些创业家的奋斗的事迹

最主要是说面对什么困难,怎么去克服的,就是创业的过程

崔会会同志是宁波华亿纱业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细纱挡车工,进厂以来,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勤炼基本功,从一名纯朴的“外来妹”成为一名政治上坚定,工作上积极,学习上刻苦,技术上过硬,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企业骨干。她连续三年被评为公司“十佳”优秀员工,多次获公司操运会优胜,宁波市五一文明标兵、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会会

崔会会,女,1985出生,中共党员,2002年4月到宁波华亿纱业有限公司(原名宁波慈一棉纺织有限公司)从事细纱挡车工。进厂来,她积极进取,踏实工作,爱岗敬业,用心揣摩操作技术,勤炼基本功。2002年底成为公司操作尖子队队员,形成“快、准、灵”的操作风格;2003年参与企业创新细纱操作法,在推行新操作法中,充分发挥操作尖子效应,开展质量攻关,做好传、帮、带工作。公司操作优级率提高到85%,产品质量提高了2个百分点。
她勇挑重担,悉心授艺,诲人不倦,四年间共带徒45人,按期到岗率为100%。她热爱集体,做班组管理的帮手,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主动承担公司急、难、险、重任务。只要班里缺人,她随叫随到,哪里车位难挡,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工作中她细心观察、熟悉车间工艺流程,寻求最佳的质量效果,积极为企业生产经营献计献策40余条,多项建议被公司采纳,为企业增收节支3万余元,避免经济损失几十万元。她团结同志,关心工友,经常牺牲业余时间,积极组织参加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200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命为公司团委书记。
工作之余勤“充电”,2004年获得计算机专业证书,2005年获细纱挡车技能初级,2006年12月被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录取,攻读成人函大财会专业。从一个纯朴的“外来妹”,成为一名政治上坚定,工作上积极,有良好职业道德且技术超群的“神纺女”、桃李芬芳的巧匠师、生产劳动的急先锋、企业青工的领头雁。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楼苏琴

楼苏琴 女,汉,出生于1964年,中共党员, 现就职于浙江华特实业集团,会计师。
楼苏琴同志于一九八四年进入华特集团(前身为膨润土三厂)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二个年头,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使她二十年来如一日,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勤奋学习,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成为一名企业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她为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管理创新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所负责的财务部门历年来受到财务系统的表彰,连续三年被评为集团最佳管理战线。本人历年获得系统、政府及单位的先进工作者、优秀管理干部。
近几年来,她工作踏实、严以律己、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具有强烈的企业主人翁精神,积极参加各类有益的社会活动,处处体现了一个先进模范人物的表率作用。她设置了一套适合现代集团管理体制的资金管理模式,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合理筹集资金,科学使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增加了企业活力。在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的严峻形势下,华特集团仍然连年被评为金融“AAA”级信用企业,华特的资信评估得到了金融部门的一致好评;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从财务方面规范和健全了集团的经济管理制度,培养、团结了一批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全面提高了财务人呐喊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连续三年被评为最佳管理战线;根据集团管理模式,创造了一套制订企业各项财务计划和对企业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办法,并使全公司各管理部门熟悉了解其要素来降低成本、节约费用、增加收入、增加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参与纳米有机膨润土等重大项目投资以及聚酯漆等产品结构调整的财务评价,并得到了顺利的实施,使企业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公司得到了稳步发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公司重大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并参与各项经济方案的制订,对公司近几年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忻剑明

忻剑明,195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就职于杭州市交通工程建设管理处,高级经济师。
忻剑明同志是杭州市交通工程建设管理处调研员,近年来,他相继参与了杭州绕城高速公路、杭千高速公路、杭徽高速和杭州江东大桥工程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杭州市委、市政府授予2004年度“杭州市劳动模范”、2006年“杭州市交通西进十大功臣”,荣获了杭州市交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忻剑明同志在杭州交通的30多年中,始终以“一根标杆”,充分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哪里最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在他的模范带动下,他到哪里,那里的困难就迎刃而解:2004年杭千高速公路遇到工程建设的第一道坎,也是最难的一道坎——前期征迁,面对一村又一村的情况,一乡又一乡的实际,一户又一户的要求,忻剑明迎难而上,走村入户,做群众的工作,宣讲政策、化解矛盾,既保证了征迁工作的顺利推进,又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还节约了各类征迁费用,确保了杭千高速公路在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中创造了工期最短、质量最好的优异成果;2006年,杭徽高速公路全面告急,进度在全省一度滞后,他又出现在那里,他身体不好,但仍然和年轻同志们一起深入工地现场,在他的工作日程上没有休息天这三个字,甚至经常工作到深夜,他的作风影响了大家,短期内在全线形成了壮观的建设高潮,使沿线老百姓翘首以盼的杭徽高速公路在一度滞后的情况下如期建成通车……。
忻剑明同志一丝不苟抓工程管理、抓工程质量。他提出的“一主三关”的管理体系,使东线工程建设成本比概算节约1亿多元;开创了强涌潮河段特大桥安全施工的奇迹。下沙大桥被评为浙江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奖”和国家最高奖——“国家优质工程奖”;杭千高速以高分优良工程通过了交工质量鉴定。
忻剑明同志“一身正气”,无论是东线工程、杭千高速还是在建的江东大桥,指挥部在管理几十亿工程款的过程中,经受住了各种考验,这与忻剑明同志严以律已,洁身自好,在工程建设中着力推行创廉洁工程,强化对工程实施效能监察,实实在在开展廉政教育、廉政制度、廉政监督、廉政共建五到位工作密不可分的,他以其清正廉洁和宽阔无私的胸怀,带出了一股拒腐防变的工地清风。

孔胜东,男,1964年9月出生,浙江杭州人。1982年11月参加工作,先后做过机修钳工、乘务员、驾驶员,现是杭州大众公共交通有限公司28路3—4808号车——共产党员责任车、杭州市劳动模范文明示范岗司机。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在年复一年的行车中,孔胜东始终坚持“热心、真心、诚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宗旨。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乘客,他有的放矢地做好针对性服务工作。为了方便乘客,特别是外地乘客的出行,孔胜东在车厢里为乘客提供自己设计制作的沿线导游图和车辆转乘示意图,“为民服务箱”里常备晕车等常用药品、扇子、雨披等物品,为需要帮助的乘客排忧解难。从1999年6月开始,他还在自己驾驶的车辆上放了茶水桶,每天在家里把水烧开带到车上,供乘客免费饮用。6年多来,孔胜东自费购买一次性茶杯31000多只,茶叶30余斤。2000年赴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回来的第二天,孔胜东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中山中路羊坝头炊具专卖店,自掏腰包花了320元买了一只不锈钢茶桶,将原来有些陈旧的茶桶换下来。从事司乘工作10多年来,孔胜东先后收到表扬信(电)2000多件,没有收到一件投诉,乘客们亲切地称孔胜东驾驶的公交车为“乘客之家”。

为乘客提供温馨服务的同时,孔胜东还充当了“反扒”志愿者的角色。十多年的工作中,他共为乘客找回钱包、手机40余只,折合人民币三万多元。

1986年3月开始,孔胜东利用下班业余时间在中山北路和百井坊巷四岔路口设立义务修车点,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每到周六晚上7点到10点,他的身影都会准时出现在路边。他不仅没有收过一分钱修理费,而且还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贴上小配件和用电的费用。20年来,他为民修车19900余辆。

沃棉康,男,1936年生,浙江普陀人。1955年参军,1971年转业到舟山市港务管理局工作,1981年成为舟山港第一位引航员,1995年获全国劳模称号。

沃棉康是舟山第一位引航员,对舟山海域了如指掌,几十年来为英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艘次船舶引航,为祖国赢得了声誉,也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76年,沃棉康出色地完成了6500吨货轮的引航任务,结束了5000吨以上船舶进不了舟山的历史。同年,他又引航上海一艘1万3千吨运煤船,开万吨轮靠泊舟山的先河。1980年,沃棉康通过准确计算潮位、潮流,用熟练的船舶操纵技术使一艘长116米、吃水7.2米深、重6650吨的货船在沈家门顺利靠岸。这是当时在沈家门港靠抵的最长、最大的船,为沈家门港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次年8月,沃棉康将有史以来第一艘万吨轮船引进定海港;1984年9月,他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万吨级客轮“耀华”轮引航,并从上海顺利引抵普陀山,这是舟山港首次引领万吨外籍客轮。

1993年2月11日,舟山人民记忆中难以忘怀的一天。这天海面风力达到7级以上,最佳潮时已过,靠泊难度较大。沃棉康凭着丰富的经验,果断指挥,成功地将总载重31.8万吨的英国籍超级油轮兰姆帕斯号平安引靠舟山岙山油码头,结束了我国超级油轮进口原油只能在海上过驳的历史,揭开了我国港口发展史和航运史上崭新的一页。兰姆帕斯号船长由衷地赞叹:风这样大,靠泊这样顺利,OK!曾有媒体报道,与过去在洋面过驳转运相比,直接在码头靠泊接卸,仅运费每年可为国家节约2000余万美元。

因气候、潮流、风向等因素的影响,引航工作的时间常常不固定。沃棉康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完成引航任务。1992年,沃棉康的女儿在车祸中双腿致残住院。沃棉康工作之余还要为女儿做菜送饭,但他从未因此影响过引航任务。他时常对女儿、妻子说:“家庭事小,国家事大。”

鲁冠球,男1945年生,杭州萧山人,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1985年被授予浙江省特等劳模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历任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企业界的“常青树”。

万向集团的前身是萧山宁围农机厂,1969年只是一个7人、84平方米的铁匠铺。上世纪70年代,鲁冠球通过粗放方式多元化经营,脱贫致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鲁冠球毅然淘汰农机产品,搞万向节专业化生产。在这过程中,他将质量不过关的价值43万元的3万套万向节全部报废,并召开了现场会,以此确立了质量第一的理念。1980年至1989年,是万向“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成长阶段,鲁冠球以家产作抵押,承包了当时的杭州万向节厂。1988年,鲁冠球率先对万向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1990年至1999年是万向的第三个发展阶段,鲁冠球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万向步入“企业集团化、经营国际化”的阶段。万向从原先国内同行业排名50多位,发展成为业内一枝独秀,产品占国内市场的一半以上,并在美国等8个国家拥有18家公司,成为通用、福特等国际一流整车厂的配套合作企业。

1999年后,万向集团实施“资本式经营、国际化运作”战略,使万向集团不仅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而且在金融、农业等领域也有不小的业绩。2005年销售额超过250亿元。

农民出身的鲁冠球始终对农业有着浓浓的情结,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以工促农,以工补农,虽然充满曲折,但他屡败屡战,越战越勇。2004年开始,他以成立万向三农集团为标志,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至今投入50亿元,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不断增加,附加值不断提高。目前,万向在临安、黑龙江、河北、宁波、德清等地,从山核桃种植加工、玉米种子培育和深加工、野生杏仁采集到加工、远洋捕捞到加工、造速生林到深加工等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直接解决了40多万农民就业,营收近40亿元,利税超过3个亿。

宗庆后,男,1945年生,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副书记。1995年全国劳模,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87年,宗庆后被任命为娃哈哈集团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他带领两位退休教师,借款14万元,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公司对杭州3000多名小学生开展调查,发现有近半学生因挑食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宗庆后马上找到专家,根据中医食疗原理,开发出中国第一支儿童营养液。

1991年宗庆后以百人小厂有偿兼并亏损多年的杭州罐头食品厂,三个月将杭罐厂扭亏为盈,第二年使娃哈哈销售收入、利税增长了一倍多。娃哈哈一举跻身全国工业企业利锐500强行列。有一年,娃哈哈公司在连续拿下上海、北京、广州市场后,直取中原市场。宗庆后在郑州转悠三天,得知此前一个月,郑州交通死亡事故中近一半是孩子,他十分心痛。安全、生命的理念要深入人心啊!几天后,郑州街头流动着头戴一顶顶印着“娃哈哈”小黄帽的小学生。全城为之轰动。宗庆后仅花了15万元,中原市场为之洞开。11年前,宗庆后在国外考察时发现,一种本为航天员开发的“太空水”很适合国内市场,便迅速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生产瓶装纯净水,这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中国名牌产品”——娃哈哈瓶装水。

参考资料:→风←知我者慰我心忧 不知我者问我何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9
建议阁下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每晚7点到8点的“财富人生”、22:30至23:00的“财经夜读”和23:00至24:00的“财富星空”。这几个栏目都相当不错!不信可以试试!
第2个回答  2008-09-09
去天涯论坛的创业板块,那里应该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