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字开头的成语

如题所述

篇数, piān shù 基本解释特指一本书的篇章数目。 汉 王充 《论衡·正说》:“说《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维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序》:“今臣窃取 魏 晋 义,用 汉 篇数,为《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纪 高祖 、 太宗 功能之神奇,因以知天下之勤劳,命将用师之艰难。” 篇首, piān shǒu 基本解释篇章的开头。《书序》:“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 篇翰, piān hàn 基本解释犹篇章,篇简。一般指诗文。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二:“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 明 高启 《秋怀》诗之八:“弱龄弄篇翰,出门结羣贤。”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宋 自 绍兴 以来……百姓莫敢言喘, 放翁 恶得形诸篇翰以自取戾乎!” 谭献 《<唐诗录>序》:“丁巳之岁,游学京师……缘情感寓,不忘篇翰。” 篇籍, piān jí 书卷文籍篇册, piān cè 基本解释犹书籍。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本草》:“世谓 神农 尝药时,尚无文字以识相付,至 桐 雷 乃载之篇册。” 篇次, piān cì 基本解释谓书籍中篇章的顺序。 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叙》:“ 鲁共王 时,尝欲以 孔子 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齐论》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宋 曾巩 《<礼阁新仪目录>序》:“盖此书本三十篇,则集贤院书虽具,然其篇次亦乱。既正其脱谬,因定著从目録,而《礼阁新仪》三十篇复完。” 篇咏, piān yǒng 基本解释亦作“ 篇咏 ”。诗歌著作。 唐 皇甫冉 《闲居作》诗:“篇咏投 康乐 ,壶觞就 步兵 。”《旧唐书·德宗纪赞》:“赐宴之辰,徒矜篇咏。”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三:“ 真宗 听政之暇,唯务观书。每观毕一书,即有篇咏,使近臣赓和。” 见“ 篇咏 ”。 篇家, piān jiā 基本解释著作家。 汉 王充 《论衡·须颂》:“问说《书》者:‘“钦明文思”以下,谁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谁也?’‘ 孔子 也。’” 篇什, piān shí 《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什,后用篇什指诗篇篇目, piān mù 指一本书中的每篇或每章标题一般放在书籍前面,表示书中篇章标题的目录篇幅, piān fú 文章的长短书籍报刊中的文章所占的版面篇牍, piān dú 基本解释书籍;典籍。《后汉书·荀悦传》:“ 悦 年十二,能说《春秋》。家贫无书,每之人闲,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 南朝 梁 沉约 《上<宋书>表》:“其( 何承天 )所撰志,唯《天文》、《律历》,自此外,悉委奉朝请 山谦之 。”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文字肇兴之日,歌咏先导其流,坟典已无篇牍,里巷犹闻谣谚,此章句之元始也。” 篇帙, piān zhì 基本解释指书籍的篇卷。《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借人书,篇帙坏舛,必为辑褫刊正。” 宋 陈师道 《咸平读书堂》诗:“休更散篇帙,风篁献笙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阮孝绪 《七録》,亦另録释、道二家……余意二藏篇帙既多,且本方外之说,分门另録,似无不可。”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金钱》:“至于金钱、金盏、剪春罗、剪秋罗、滴滴金、石竹诸花,则明知精力不继,篇帙寥寥,作此以塞纸尾。”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卷四:“查 中 外交涉以来,西人两次构衅,藉势冯陵,乘我仓卒之时,要我立约,篇帙数十页,条议数十款,无非藉此取益。” 篇帛, piān bó 基本解释谓编织成幅的丝织品。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二:“绦绣多废乱,篇帛久尘缁。” 黄节 注:“《说文》 徐 曰:‘篇,连也。’” 篇页, piān yè 指篇幅与页码篇秩, piān zhì 基本解释书籍的篇卷。 宋 王安石 《进熙宁编敕表》:“具惭浅学,莫副详延,屡弥岁午,仅就篇秩,删除烦复,搜补阙遗。” 篇典, piān diǎn 基本解释犹典籍。《后汉书·胡广传》:“ 广 复与 敞 虔 上书驳之,曰:‘……窃惟王命之重,载在篇典,当令县於日月,固於金石,遗则百王,施之万世。’” 篇章, piān zhāng 指篇幅与章节。比喻卓越的成绩与贡献历史的新篇章常指作品文学篇章篇第, 基本解释谓篇章的顺序。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其高第若 谷子云 、 唐子高 者,说书于牍奏之上,不能连结篇章。或抽列古今,纪著行事,若 司马子长 、 刘子政 之徒,累积篇第,文以万数,其过 子云 、 子高 远矣。”《隋书·经籍志一》:“ 安国 并依古文,开其篇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晋 孔衍 ﹞乃删 汉 魏 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 宋 王洙 《王氏谈录·秘阁易法》:“公言秘阁有 郑氏 注《易》一卷,《文言》自为篇,而 陆氏 《太玄》,篇第亦各异。考之,足以见古《易经》之旧次。” 篇辞, 基本解释犹篇章、文章。《后汉书·文苑传赞》:“情志既动,篇辞为贵。” 李贤 注:“《毛诗序》云:‘情发於中而形於言。《诗》者志之所之,故情志动而篇辞作,斯文章之为贵。’” 篇记, 基本解释犹篇章。 汉 崔琰 《述初赋》:“觌 游 夏 之峩峩,听大猷之篇记。”参见“ 篇章 ”。 篇句, 基本解释犹章句。 章炳麟 《辨诗》:“自尔千年,七言之数以万,其可讽诵者几何?重以近体昌狂,篇句填委,凌襍史传,不本情性。” 篇技, 基本解释谓创作诗文的才能。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谢赐石砚等启》:“臣夙乏翰能,素谢篇技。” 篇条, 基本解释犹篇章。泛指文章。《晋书·刑法志》:“今制新律,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若鸟鸣似语,虫叶成字,篇条滋蔓,必假 孔氏 。”《魏书·乐志》:“逮 汉 魏 之间,乐章复阙,然博采音韵,粗有篇条。”参见“ 篇章 ”。 篇子, 基本解释口语。指写着或印着文字的单张纸。 孙犁 《白洋淀纪事·吴召儿》:“我想得正规一下,不到九月,我就给她们上大课了。讲军民关系,讲抗 日 故事,写了点名册,发了篇子。” 英文翻译 1.[口] sheet (of paper, etc.) 篇统, 基本解释谓整篇文章各种头绪的统一安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篇统间关,情数稠叠。” 篇卷, 基本解释指书籍。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道书之出於 黄 老 者,盖少许耳,率多后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见而滋长,遂令篇卷至於山积。”《隋书·经籍志一》:“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旧唐书》志后序云:‘ 三代 之书,经 秦 殆尽。 汉武帝 、 河间王 始重儒术,於灰烬迹憨管窖攮忌归媳害颅之馀,拾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篇韵, 基本解释《玉篇》和《广韵》的并称。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一:“﹝《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八:‘涕,鼻液也。’按《篇》《韵》皆云:‘涕,目汁。’” 篇末, 基本解释篇章的结尾。《后汉书·马武传》:“故依其本第系之篇末,以志功臣之次云尔。”《晋书·列女传序》:“亦同搜次,附于篇末。” 篇简, 基本解释书籍;典籍。古代书于竹简,故称。 南朝 梁武帝 《诏答周弘正》:“篇简湮没,岁月辽远。”《隋书·经籍志一》:“其馀篇简错乱,不可复读,并送之官府。” 篇语, 基本解释犹篇章。 清 沉宗畴 《<板桥杂记>后跋》:“余甲申以前诗文尽皆焚弃,中有赠答名妓篇语甚多。” 篇题, 基本解释篇章的标题。 章炳麟 《文学说例》:“前世著述,篇题多无义例。” 篇袠, 基本解释书籍的篇卷。 黄侃 《<新方言>后序》:“篇袠既定,承命叙録,略陈所怀,仰赞微恉云尔。” 篇叶, 基本解释篇和页。叶,同“ 页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次年,中枢移入 北京 ,社员好像走散了一些,《浅草》季刊改为篇叶较少的《沉钟》周刊了。” 篇体, 基本解释谓文章的体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 篇联, 基本解释 (1).谓有机地加以组织,使之联贯而成篇。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序》:“如曰小不足讲,懵则包羞,聊此篇联,无诮丛脞。凡五百事,釐为五卷,曰《近事会元》。” (2).指于一篇之中有机地加以组合。 明 宋濂 《元处士吴莱》:“ 濂 尝受学於 立夫 ,问其作文之法,则谓有篇联,欲其脉络贯通;有段联,欲其奇偶迭生。” 篇法, 基本解释谓文章的作法。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六:“若斟酌字义,考订篇法,往往今不逮昔。” 篇制, 基本解释犹创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江 左篇制,溺乎玄风。” 篇业, 基本解释著书立说之事。 汉 王充 《论衡·定贤》:“才高好事,勤学不舍,若专成之苗裔,有世祖遗文,得成其篇业,观览讽诵。” 篇端, 基本解释文章或著作的开首。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刑部·重刊<闺范>序》:“斯世斯民,有能观感兴起,毅然以往哲自励,则是图之刻,不为徒为。因叙厥指,以冠篇端。” 篇述, 基本解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0
隶首之学 [lì shǒu zhī xué]
指算术,算学。 清 俞樾 《<显志堂集>序》:“先生治经,通小学,故不为浮词,尤精隶首之学,能推而行之,清丈之法生焉。”参见“ 隶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3
隶首之学 [lì shǒu zhī xué]
指算术,算学。 清 俞樾 《<显志堂集>序》:“先生治经,通小学,故不为浮词,尤精隶首之学,能推而行之,清丈之法生焉。”参见“ 隶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1-10
隶首之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