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重地,泉州有哪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题所述

泉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

1、南音:

起源于福建泉州,以闽南方言演唱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传统古乐。南音唱法保留了唐代以前传统的、古老的民族唱法。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北管:

一种传统民间丝绸竹音乐广泛传播于泉州泉港区,福建省,中国北方管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古代音乐活化石”和“姐妹花”,被称为“天子”的声音。

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3、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剧种之一。梨园戏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它又被称为“闽浙之声”,“模仿南宋戏曲,唱和读调”,被称为“古代南戏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提线木偶:

木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木偶戏。在表演中,表演者用绳子拉木偶。木偶戏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古称“挂丝木偶”,又称“丝戏”,俗称地方民间仪式,是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的古代罕见的传统戏曲。

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高甲戏:

高甲戏起源于福建泉州,起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场化装游行。高家戏的传统剧目有900多部。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甲戏 (传统戏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提线木偶 (线牵木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梨园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音 (中国古老乐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9

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等。

1、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导乐器——琵琶,未随时代演进,仍保持唐时的大腹短颈,弹奏上还是用横抱拨弹。

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泉州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

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与台湾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乐、东南亚北管同属一个乐种。

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4年泉港区荣获国家“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

3、泉州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等,是一种发源于福建泉州的传统舞蹈,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区。

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

“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

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29
泉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

1.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区)3.泉州拍胸舞(鲤城区)4.梨园戏(泉州市) 5.高甲戏(泉州市)6.泉州提线木偶戏(泉州市)7.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县)9.泉州花灯(泉州市)10.德化瓷烧制技艺(德化县)11.惠安女服饰(惠安县。)

泉州市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

1、清水祖师信俗(安溪)、2、端午蚶江对渡习俗(石狮市)、3、永春纸织画(永春县)
第3个回答  2019-12-18
泉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
1.泉州南音
2.泉州北管
3.泉州拍胸舞
4.梨园戏
5.高甲戏
6.泉州提线木偶戏
7.晋江布袋木偶戏
8.惠安石雕
9.泉州花灯
10.德化瓷烧制技艺
11.惠安女服饰
第4个回答  2019-09-29
1.泉州南音
2.泉州北管
3.泉州拍胸舞
4.梨园戏
5.高甲戏
6.泉州提线木偶戏
7.晋江布袋木偶戏
8.惠安石雕
9.泉州花灯
10.德化瓷烧制技艺
11.惠安女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