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寻觅失踪的特提斯海?

如题所述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今天浩瀚的地中海,过去曾是一个比现在大上百倍的喇叭形巨洋。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当年的巨洋,今日的地中海,也曾有过一片干涸陆地的时候。正因为如此,近两个世纪以来,地中海课题一直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地质学者们所关注。

大约在距今2.8亿年前,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格局与今天完全不同。那时的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是连在一起的古陆,地质学上把它叫作冈瓦纳古陆。在冈瓦纳古陆北部和欧亚古陆的南部,存在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古海洋,也就是地质学家们所称呼的“中央地中海”。1883~1909年,奥地利著名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出版了《地球的面貌》一书,首次提出稳定陆块的概念。同时,他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有关特提斯的传说,给这个古老的地中海起名叫“特提斯海”。希腊神话故事说,特提斯容貌美丽,有“美发女神”和“银脚女神”之称。她心地善良,对遇难的神祇,尽力给予帮助。因此,直到今天,地学界的科学家们一直沿袭使用特提斯海这个美丽而尊贵的名字。从特提斯海到今天的地中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时期。饱经沧桑的特提斯海的每一次变化,都在地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谜。特提斯海的演化史为科学家,特别是地质学家们提供了一个长期而又富有魅力的课题。

关于特提斯海消失的原因,多年来一直是地学界探索的老问题,也是今天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二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些地质学家根据当时所获得的资料,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提出过种种有关特提斯海消亡的假说。到了近代,科学技术手段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所得的资料比过去丰富得多,于是,各种观点之间,既有排斥否定,又有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两大学派:固定论和活动论。

固定论者认为,今天的地中海是一个复合式海盆。在其陆块沉陷与裂合作用下,形成了边缘海,经常有火山活动和地震发生就是最重要的证明。固定论者还勾画出地中海复合式海盆的某些特征。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所创立的槽台多旋回说,对特提斯海的形成演变做了有说服力的论证。例如,在我国大陆及其他地区,发现了很多特提斯海全盛时期的生物化石、沉积岩石、岩浆石及火山喷发的物质。在我国新疆还找到了只有在区瓦纳古陆上生长过的动物水龙兽、二齿兽化石。就连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大陆发生碰撞的缝合线,也在我国的西藏、新疆、青海的边界处找到了。不仅如此,人们还认为,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是一条中新世代以来的地槽带。

活动论实际上是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来解释地中海的成因。“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在世界各大洋获得的大量钻孔岩芯资料,以及海底古磁性条带的被发现,使人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海底扩张造成了陆地板块的漂移。根据这一学说,大西洋在逐渐扩大,太平洋则在逐渐缩减,而地处欧、非、亚大陆中的地中海,正处于逐渐消亡的过程之中。于是,有的科学家认为,今天的地中海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2.5亿年前的特提斯海位于北方欧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由于大陆板块的漂移,南北两大块古陆逐渐靠近,使得东部的特提斯海在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同亚洲板块漂移缝合之后,逐渐归于消亡,喜马拉雅山就是板块缝合线上的山脉,西部的特提斯海,由于非洲板块和欧洲板块的靠近,逐渐发生抬升,形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因此,今天的地中海完全可以看作是特提斯海的残留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24
一,100年前,修斯率先发现和率先揭示亚欧陆块西南部地壳的异常凸起和相互连贯的山脉后,修斯把这一异常凸起和相互连贯的山脉命名为“特提斯构造域”。
诺伊迈尔和他的岳父(修斯)不仅提出了特提斯构造域的分布范围和形成的构想,而且还各自提出了古地中海在地史上的分布范围。
诺伊万尔认为,古地中海西至中大西洋西部,东至喜马拉雅山山脉-青藏高原-新疆一带。
修斯认为,古地中海还包括今天的云南、苏门答腊、向东直抵帝汶岛东部一带。
以上就是修斯和诺伊迈尔对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地中海分布的看法和观点。
二,至从修斯的地学著作问世后,“特提斯构造域”便成了人们了解地壳运动、硏究地壳运动和揭示地壳运动的摇篮。
人们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在喜马拉雅山山脉发现了许多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
于是,人们便把喜马拉雅山山脉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出现,与修斯的“特提斯构造域”联系起来,并借助“特提斯”一词,把形成喜马拉雅山山脉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古海域命名为“特提斯海”或“特提斯洋”。
所以,特提斯海(或特提斯洋)的构想,是针对喜马拉雅山山脉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而言的。
三,由于诺伊迈尔和修斯没有实地考察过喜马拉雅山山脉。
所以,在修斯的地学著作里,只有“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地中海”这样的词汇,并没有“特提斯海”或“特提斯洋”这一词汇和这一概念。
四,问题:
形成喜马拉雅山山脉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古海域,到底是“海”?或者是“洋”?
由于研究者、理论工作者和理论追随者的众多,对“特提斯海”或“特提斯洋”构想的不了解,观点的不统一,把“特提斯海”和“特提斯构造域”混为一谈,从而把喜马拉雅山山脉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地质,与整个特提斯构造域的地质混为一谈。也把特提斯海搞成了特提斯洋。
五,现代地学与修斯地学著作的接轨。
由于研究者、理论工作者和理论追随者的众多和观点的不统一,导致“特提斯海”或“特提斯洋”与修斯地学中的“古地中海”接轨,打成一片,导致“特提斯海”、“特提斯洋”和“古地中海”词汇混用。
六,板块构造学说,成了“地学八宝粥”。
板块构造假说,由于《板块论》(包括板块区域图)自身建立的错误,导致板块构造假说无法顾及诺伊迈尔和修斯地学观点,板块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假说的错误。
换句话说,板块构造假说就是地学大杂烩,地学八宝粥。
这样,修斯的著作、板块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假说、板块论(包括板块区域图)、地质年代表,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你不打我的脸,我也不夺你的眼。大家都不晓得地壳运动形式和地壳运动通史,都不晓得地壳运动规律的情况下,妥善处理,搞个一学说领导下的多学说合作。
七,真理的唯一性。
回到问题上来讨论:
1,“特提斯海”一词是怎样产生的?
2,“特提斯海”的针对性?
3,是特提斯海?或特提斯洋?
4,特提斯海或特提斯洋存在的依据、根据、论证过程?
5,现代地学界的特提斯洋扯不扯蛋?不要搞“XⅩ认为”,要论证过程。
6,科学的,切合地史的“特提斯海”是什么样子的?
7,研究地壳运动,只能针对今天的海陆结构和对应的古大陆而言。你论证的“特提斯海”是什么时甘甜的?
8,“特提斯海”是怎样产生的?将来何去何从?相对今天的海陆结构怎么运动?等等,……
——不能搞黑松林里跳出一个李奎来。
赵氏《地壳运动规律》云:
地球说,地壳运动由来已久!
你看:
……
(请查阅澳大利亚大陆百度百科和网上对应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