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安妮宝贝吗?什么书看过?有什么评价没?

比如莲花?二三事?彼岸花?八月未央?告别薇安?

  《莲花》,安的一本新书。本来在网上看到的时候不想买。因为怕它扰乱了思绪,很久没有接触到安的精神世界,害怕互相玷污。但终究还是买下,没有理由,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到了结尾。无奈天色已暗,挂在窗边的玫瑰花被太阳褪尽的光辉笼罩,显得诡异难测,对着巨大白空的天花板,死静,拿起手机拍下照片,纪念这个平凡的下午。昨晚跟阿敏又一次两人逛灯火通明的街道,东莞的这种气息无法让自己喜欢,跟广州比起来,少了生气,多了生硬,没有感情的凝聚。昨晚喝酒抽烟,早上很早就睡不着,梦中还恬静地惦记着那本书,于是到中午时分,已经看完,并接着睡,沉浸昏浑。

  安的这本书并不陌生,像是在上辈子轮回的光剑一般,直射心扉,留下阴影。其中的人物,善生,内河,庆昭三人,数内河尤其喜欢。她是安笔下那种人物的灵魂,象征,或是安有这种性格,扎根这种趋向。其他的人物好像已经遗忘名字,可能遗忘得太多,都只是匆匆生命,铺于地狱底部,垂死挣扎,命运不堪。安比我解释得轻巧,事件线索也清晰可见。

  书皮素白的封面清雅淡然,是她一贯的风格,莲花二字,俊秀修长,有蜿蜒的底蕴。这个在博客上说她不是为了写这本书而去西藏墨脱的女人,用璀璨的心,悲观的眼睛,无畏坚定的精神,空旷的手指,奇异的想象在去年完成了这本书。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有真实背景为铺垫的虚构小说。书中的大量景物描写,都是来源于神秘莲花的发源地,一路上去往墨脱的沿途。当然这其中有很多的文字像呼吸一样恢涩,真实却虚假得无从考证,也咀嚼不了。

  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安跟自己有相似点,倘若写书,写自己的东西,未免凡响太多,毕竟已是名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当然我不是名作家,安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性格,向往,心灵的追求糅合在人物和景色的微妙链结当中,配合得自然,像植物一样,篷壁生辉,也渊源流畅,寓意深厚。很庆幸自己也有这样的写作经历,不单单指安一个,其实写作者在寂寞的同时,也会把发泄的东西腐朽在书里面,让读者问浮想联翩。写作无论作者经历多少,个人色彩占据的篇幅往往蕴涵着极大的内心思想。安的书也一样,写的边缘群体,偏颇少有的故事,悲惨世道的人文精神,是自己心里想要达到的那种意境。

  安的笔风和用词在经历了墨脱的生与死的临近触摸,冰山雪水,阴湿绵雨,羊齿形状的植物,一时的四季颠簸,佛画的铭刻,梦和寓意的洗礼之后,有种莫明宿命的味道,加上圣经,唯物主义书籍,科学理论,辨证法的指引,知道手上的这种书,无可非议会让自己郁郁许久。文字始终逃脱不了精神的束缚,安做到的一点就是将文字和精神拉远,但中间仍连一丝,像她书中的钢索,在悬崖两边荡漾,摇摇欲坠,人走在上面,不敢下望,万丈深渊,假如走过,便觉得没什么,文字就是如此,只是依托,过程重于结果。

  三个人的沧桑,灰暗的经历,都围绕莲花这个极少出现的词伸展开来,安笔下的这些人物性格,独特鲜明,有着大自然的纯真,就像墨脱里的孩子,烁亮的眼睛空无一物,他们都沦落于社会俗气之外,独善其身,僻静,空虚,聊赖,像是安写的,一个巨大的伤口,谁都接近不了。病,生,路途,跋涉,追逐,毫无意义,除了文字就是文字,剩下点卑微。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并不会使自己惊奇叹气,而是相信安能这样向前,心里就平静许多。

  读完,特别喜欢里面内河给善生写的几封信,骇人心扉。在这里也不要引用其中的言语,像篇首安说的,不想过多的拍照,这会使大自然失去意义,还是让它们继续安静的伫立在茫茫的历史当中,不要打扰,因为回忆真的不需要这些东西。所以,要自己去感知这本书,很值得。

  大片的花草,各种变幻植被,仰望的苍穹,腐腥的青苔,洁净的栀子花,霓虹般的芍药,嫣红的杜鹃,清新的蔷薇,雪淋淋的瀑布,巍峨的高山,罪恶的天气,神化身的天地间,无休止的嚎哭,婚姻的离异,阴森的森林,童年的垢结,坦然的心胸,割舍不了的宿命,充斥着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那是一种精神的超脱,寥寥数字,无法概括过多的修饰,只好作罢,意境,寓意,历程这些东西虚无缥缈,恐怕也追赶不及,还是过往的平常生活,才会同等真实。

  现在的旅途虽不遥远,也没有过多的景色,自己的生活圈子无法像安那样饱满情深。当然,我也是带过多个人因素在这里面。在走过了这么多路,看过了幻生幻灭的世相百态,印象中没有能一如既往的理由,因为在这个浑浊卑劣的世界中,我始终还未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该是迷惘,也不该是遥望,想做最真的自己,谈何容易,唯有心中的那种期望和纯真时刻敲打自己脆弱的心,一切都如梦,花落无息,旅途依旧也平常快乐,所以心存感激,感恩上苍赐给精神焕发,随处可见,也算停止得有顿有伏,谨此而已。

  在阅读《二三事》的过程中,我逐渐惊讶于她运用文字时透露出的灵性。这种灵性在大陆作家的笔下并不多见。中国社会有一套完整的扼杀天才的程序,作为一个天才,要么选择离群索居,要么被视作异端。安妮宝贝似乎是一个天才,因为只有天才才能写出“……抽520多一些,因为喜欢它10厘米的长度……因着这多出来的1厘米,能够让人感觉时间停顿得稍微长久一些。”这样的句子。世界在这样的描述面前,呈现出一种让人恍惚的面貌,让我们套用安妮宝贝的这个句式来说就是:因着这多出来的她的一支笔,能够让人感觉世界和我们的联系稍微亲近了一些。
  说完了赞美的话,接下来就该兵戎相见了。如前所说,正因为中国社会对于天才的一贯敌视态度,导致天才的发育都有点畸形。安妮宝贝的文字让我改变了对她二分之一的看法,但是余下的一半,就是根植在她灵魂深处的自恋与自卑相结合所孕育出的畸形世界观,却实在让我不敢苟同。如同安妮宝贝说她喜欢的小说类似于一种暗的封闭的容器,这在她文中多处形容颜色所选择的“暗红”一脉相呈。从这个颜色上,我们可以想象当事人主观上的高尚情操和灰暗的客观条件。很明显,这让她在拒绝这个世界的同时,又让暗红花朵在封闭的内心里得寸进尺的加倍怒放。
  《二三事》用一大段旅行来开篇,在我看来,这正代表了安妮宝贝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浅尝辄止,若即若离。旅行只是安妮宝贝用来和现实保持距离的一种手段。这现实给她书中的女主角造成了太多的伤害,让整个的笔触都是低调和灰暗的。安妮宝贝形容候车厅里的人用的是“形迹可疑”,形容参加聚会的男人有着“伪中产阶级的富足”。她只略施笔墨便宣布了她的世界观,一棍子就打倒了一大片无辜者。这个敏感而排外的世界观是狭窄而封闭的,哪怕是那些对于颜色和衣饰的着力描写,也只是属于这个狭小空间之内。很多东西在她的笔下消失了,这些东西的主要成分就是那些形迹可疑的家伙,还有那些伪中产阶级。那好吧,排除掉这些之外,她的世界里还会有什么沉淀呢?
  女主角的目光通过书中描绘的细节所体现。这些细节由不厌其烦的对于颜色、服装、香水以及各种陈设的描写构成基础,再加上女主人公主观上滔滔不绝的心理活动,给读者呈现出一派小资情调风情画。比如说,颜色就多半是暗红,人的相貌标准则是干净,衣服的品位依据为是否由棉布制成,吃饭就一定要是意大利面,或是吃某种固定牌子的巧克力之类……对一再申明自己个性桀骜的安妮宝贝来说,她的初衷是为了追求某种格调,却不知鞋子已经沾上了恶俗的污水。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极具讽刺意味地写道:对“真正”的中上阶层,尤为重要的是完全摈弃人造纤维。安妮宝贝用以棉布衬衣为代表的标签彰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趣味,却不知她眼中的这些具有非凡品位的道具也是很可疑的,况且她所选择的意大利面和巧克力之类的食品,在它们的故乡那里也属恶俗食品的行列,其地位相当于美国的卖当劳或是中国人眼中的烧饼和油条。所有的这些舶来品在还没有抵达她的笔下之前,就已经开始散发出一股股令人反胃的气息了。在很多时候,格调和恶俗之间其实是没有区别的。
  真正的细节应该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它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川,是时间留给我们的密码,等着读者来发掘和破译其背后的世界。比如说法国妇女仅是在脖子上系一条寻常丝巾也能让我们看出其祖上曾经有过的尊贵和显赫,那么这条丝巾的细节就是重要的;再比如赌王何鸿燊做寿的时候,香港狗仔队为充分满足我们的八卦欲,细致到罗列出宴席上的菜单和宾客送的礼金;再比如,盛产红酒的法国人在报道阿森纳对切尔西比赛中博格坎普的精妙传球用了这样的比喻:他的传球就像是在胳膊上铺好雪白的餐巾,然后用它垫着一瓶打开的红酒递到前锋的面前……这些精妙准确的细节具有祖先的遗传积淀,并富有效率地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现实的可能。安妮宝贝的细节也能给读者提供某种想象的空间,只不过这畸形天才的空间是贫乏的,只是溶入了自己在情感上几乎没有胜绩的个人体验。它不是立体的,没有一部完整概念上的小说应有的纵深与文化继承。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小说情节,更是充斥了各种荒诞的观念。
  读者是无辜的,安妮宝贝在唤起他们那些生命中的阴暗时,把在爱人那里所获得的足够的尊严还给了他们。女主人公先后依附于不同的中产阶级男人,那些条件优异的男人对她无条件地俯首帖耳,只求她能留在他们身旁。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无疑是很成功的,再加上安妮宝贝还制造出另一个与主人公相依为命的女人,这个女人是著名歌星却偏偏视金钱如粪土,找了一个服务员做男朋友,这个服务员唯一的嗜好是喝点小酒,看足球赛——我只能说这样的描写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不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或是童话,人物关系应该建立在现实可信的基础上。可问题是在那些已经华而不实的细节面前,在情节上面过于较真就会更显愚蠢。已经和细节较了这么长时间的真,对于这些看似别出心裁却脱离生活的童话情节,我想很多人也会和我一样失去耐心的。
  同样是保罗福塞尔的《恶俗》中说道:恶俗是一种商业欺诈时代专有的现象——商业,这算是抓住了恶俗存在的本质。安妮宝贝标榜的个性,其实也不过是服从于商业和利益的需要。毕竟,《二三事》的版税卖了一个相当不错的价钱;至于是不是欺诈,我认为关于抽520香烟的那段描写至少还是真诚的,可是女主人公心中已展览多年的痛苦,是否永远能够存在下去,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经过家旁边的过街天桥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位拖着一条伤腿的乞丐,收获颇丰的他,腿上那条悲惨的伤口似乎是永远无法愈合。看了《二三事》后,我不自觉地想到那位乞丐,想到“商业”和“欺诈”这两个词语。尽管这种联想不太恰当,可我还是忍不住觉得安妮宝贝和他之间,竟有着如此相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8
比较喜欢她的《清醒纪》,是散文类型的。分为一个个的短篇,适合随手看看,长篇的小说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看,如果比较忙的话,可以选择这个类型的。而且,它说的东西满有道理的。是一本很好的书。
第2个回答  2008-09-22
第一本是告别薇安,八月未央 ,彼岸花,蔷薇岛屿 ,清醒纪,二三事 ,莲花,素年锦时

小说里是告别薇安和彼岸花,莲花写得比较好
散文集是清醒纪吧

我最喜欢的是七月与安生了,收在告别薇安里,你可以先百度这篇,若喜欢,再看别的吧
第3个回答  2008-09-21
知道她,很长的时间,看她的东西,只是近来的事情.

很受安慰.那种寂寞,燥乱,空白,薄弱的心境,在书中能找到安放的位置.像瘾发时吸的一支烟,是一种凛冽的安慰.

她总能在语言中找到最贴切而丰满的词来形容表达出现时现刻的感觉,心中脑海中骨头里,无论悲喜,真实的呈现.你觉得她在帮你表达,在用手轻轻的包容,抚摸,没有力度,却足够温暖,绝望中的希望,无边夜空中的几闪星光.

即使悲哀也从始至终的沉着,生死之间的冲突,人与外界的隔阂,自我的伸曲,不随波逐流的挚着,喜欢这种质感的东西.

因为她从来都不是华而不实.

她深刻却不刻意,她沉郁却时而激荡.

这个世间有太多的人爱着安妮宝贝,有一些人沉在里面,永远都没有归宿.宿命般的女子.
第4个回答  2008-09-18
我很喜欢安妮哦,呵呵
我看过她的清醒纪,告别薇安,素年锦时和八月未央
很喜欢她的文字
有点伤感
仿佛在她的文字里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真的很棒,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