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跑官的李白,写了什么东西反而让别人捡了便宜?

如题所述

真实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并不是一个看淡名利的浪漫诗仙,而是一个毕生都在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我好像在暗示什么)有关他的精彩人生,骆驼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就不再赘述。

因为要研究李白的生平,所以骆驼很是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些资料里,骆驼看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一向以酒中仙自居的李白,曾经为了跑官,写过一篇“彩虹文”,结果这篇文章没有给李白带来什么实惠,却让收件人,从此以后青史留名。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请您低头。

唐版的求职信收件人的名字叫韩朝宗。这个名字对于非历史专业,或者非历史爱好者来说,可能会比较陌生。不过提到他的外号“韩荆州”,很多人可能会有一点点印象。和“韩荆州”有关联的有两件事,一是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和其中的名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二是以前常用的一个敬语“识荆”。(以前文人打招呼,常用“识荆”代表初次相识,这里的“荆”就是引自李白上面的文章)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李白为什么要去拍韩朝宗的马屁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一分为二,一是李白为什么要写这种马屁文章,二是李白为什么要写给韩朝宗。骆驼将分别回答,先回答第一个。李白的这种马屁文章,在古代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干谒诗(或书)”,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唐版的求职信。

有朋友可能会问,李世民不是用科举来招揽人才吗?到了武则天时,不是连武举都有了吗?李白一个唐玄宗时代的人,怎么还需要写求职信呢?有关这个问题,骆驼只能沉痛地说,科举不是李世民发明的,隋朝就已经玩得贼溜了。而且虽然有了这个制度,也不是所有人都有了凭本事进入体制的机会。

“干谒”盛行的原因,唐代的科举对于很多平头百姓来说,其实是看得见却摸不着。为什么骆驼会这么说呢?因为唐朝的科举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身份,在唐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科举,例如商人、犯过罪的人……或者和这些人有直接关联的人,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李白就是因为他爹是商人,而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二是实力,这个实力不是指个人的学习能力,而是指你能否有钱去买书上课,是否能脱产学习,是否能出得起进京赶考的费用,是否能在考中后,有钱去协调分配,是否在坐冷板凳时,家里有钱养着你(唐朝科举录取率极低,而且考中了也并一定能第一时间有官做)……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悠久的“干谒”在唐朝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什么说它历史悠久呢?其实“干谒”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很久之前的“举荐”制度。在隋唐之前的很久以前。很多王朝,多以各级行政官员“举荐”的方式为国选才,后来,又有很多高人开始“毛遂自荐”,比较牛的有苏秦、张仪等人。

这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玩法,非常受基层群众的喜爱,因此很快就流行起来。到了唐朝,不光是寒门白衣有这个需求,就是有机会参加考试的“正规”人才,也往往需要通过“干谒”来刷声望,以便最终凭借“综合指数”获得更好的名次,或者直接飞到帝王们的身边。李白在老韩那没有满足愿望,但是他通过不懈的“干谒”,最终还是一步跨到了李隆基的面前。这也说明了“干谒”确实好使。

韩荆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解释完了李白为什么要“干谒”之后,我们再来聊聊李白为什么要把收件人,设置为韩朝宗。根据唐史记载,韩朝宗是官宦之后,所以他入仕应该相对比较容易。他的第一份官职是“左拾遗”,这个官职大家应该没少见,比如白居易、杜甫等诗人都当过。这个官职是做什么的呢?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给皇帝在政事上查缺补漏的小秘书。

韩朝宗出道,是因为他的一个建议,当时唐睿宗,想推广一种叫“乞寒胡戏”的娱乐活动,韩朝宗表示反对,并为他讲解了理由,唐睿宗一看他如此有见地,就把他给提拔了,他自此也算简在帝心。关于“乞寒胡戏”,骆驼简单解释一下,看名字大家应该就能判断出,这种娱乐活动,并非原产中原,而是来自茫茫的大草原之上。

它具体是种什么样的活动呢?骆驼太具体的不知道,只知道这项活动,很有草原特色。一是参加的人多,而且活动非常热闹,吹拉弹唱,艺术体操是应有尽有;二是很多项目需要骑马,三是这种活动不光国家可以举办,王公贵族也可以举办。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出了韩朝宗抵制它的原因。(有想法的人可以聚集大量有生力量,并可以趁乱做点什么平时不方便做的,比如再来一次“玄武门”什么的)

得到了皇帝信赖的韩朝宗,还衍生出了一个业余爱好,就是喜欢举荐人才,在当时很多人通过他的举荐,完成了人生的飞跃。所以李白想一步登天时,也选择了找他,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李白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竟然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成就了韩朝宗的名声,即使千年之后,还有人记得他,比如贪吃的骆驼,比如那些看完文章还愿意点赞转发的朋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