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婚姻的看法及观点

如题所述

1:谨慎对待结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即是古训,也是现实生活需要的反映。但是,即便大学生具备了我国婚姻法所规定的结婚条件,并且双方都有结婚成家的强烈愿望,也要对结婚成家持谨慎理性的态度。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学业,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在尚未走向社会时草率地结婚成家,会对学业和生活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增加许多烦恼。

2: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

婚姻不仅代表两情相悦,更代表责任和义务。大学生一旦结婚成家,就要即时调整和转换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不仅是婚姻家庭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婚姻法的规定。不能只是把婚姻简单理解为浪漫的求婚仪式和豪华的婚庆典礼,要深刻认识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创造美满的婚姻家庭。

3: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大学生一旦结婚,就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除了要处理好小家庭的关系外,更要处理好与原来大家庭的关系。由于大学生在校生活期间基本上还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大量的家庭开支难免要从大家庭获得,所以要合理筹划,量力而行,勤俭节约,尽量不要给自己的父母增加过多的负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1
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而“爱情”这个字眼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出现和讨论频率最高的话题。也许是人本身长大了有了这种意识,也许是受各种纷繁复杂的偶像剧中的唯美爱情的影响,也也许是被身旁一对对的小情侣的甜蜜所感染,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很多人恋爱真的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纯纯的的爱恋而恋爱,总而言之,现在恋爱已经是大学生中最普遍的现象了。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漫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耀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我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大量空余的时间却让我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我们独立自主的自由,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我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双双对对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生动的启发,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真正的爱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我认为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大学生的爱情观

(一)我的爱情观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爱情观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真正的爱情不是像琼瑶的小说里的那种缠绵悱恻死去活来的爱情,也不是系那个金庸笔下那种江湖爱情,我所认为的爱情是那种可以平平淡淡过一辈子的爱情。谁都不能说每一份爱情能够有多久,但是我想只要是互相相爱的对方可以患难与共的在你难过的时候可以安慰你、在你伤心的时候可以为你擦去脸上的泪珠、在你成功的时候可以为你默默的加油。这就是爱情,真正的爱情不需要风花雪月不需要海誓山盟,要的只是那其中的一份关爱与甜蜜。当爱情深入骨髓那就已经不是爱情而是亲情。是那种与爱情无关的亲情。这就是我的爱情观。

(二)现代人的爱情观

感性的认为:爱情至上,一切凭自己的感觉行事,爱了,可以不顾一切的去追求,哪怕是幸福只有很短暂,也在所不惜。理论根据:爱是不需要理由的,也可以不受道德观念,制度的约束。产生的现象,婚外恋,情愿做二奶,甘做第三者。 不顾客观条件,恋爱关系是否可靠,先享受爱情的眼前幸福和性爱。最后分手的可能性很大。对一方的伤害性也比较大。更改的认为:爱情产生首先是互相爱慕,互相欣赏。最重要的是考虑恋爱关系是否可靠。观念,性格,社会和经济基础是最主要的考量要素。爱是要有理由的,是这些人群的理论依据。一般会爱的比较持久,婚姻也比较可靠。产生的现象,善于分析判断,善于选择,择偶有一定要求。对不合适的对象会果断舍弃。

婚恋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结合。从恋爱到结婚漫长的过程,双方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维持婚恋关系持久的重要条件。正确与否,还是要以婚姻生活是否持久,是否幸福为最终鉴定标准。这就是现代人们的爱情观。

(三)现代大学生的爱情观

那么现代大学生是怎么看待爱情的呢,下面有关专家做了一个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有87、9%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过恋爱,其中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高达94.6%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概念呀~那么有这么多的大学生都谈过恋爱那么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又是什么呢?

据调查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情投意合型,也可称情感型这种恋爱类型主要以共同的情趣、爱好为基础,一般感情专一、互敬互爱,遇到困难能够共同分担。校园里常看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走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生的悲欢。这种恋爱人数占19%左右,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达到86%.尝试型,进人大学校园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欲求。另外,社会舆论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男女私情、婚姻爱情的渲染,触发了他们较强烈的性的体验,驱使他们产生了对“异性交往”的神秘感,加之大学自由宽松的客观条件,于是他们便产生了想了解和尝试爱情的需要和行为。尝试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而易遭对方的拒绝,出现“单相思”或悲观情绪,以致影响学业。即使偶尔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缺乏感情的交流,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目标。这种恋爱人数占的比率比较高,有37%多,而最终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往往只有20%,30%左右。弥补型,由于大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虚荣型,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一些人从虚荣出发,匆匆在同学中寻觅所谓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