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什么时候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的

如题所述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强调教师的传授,学生的吸收,只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上和社会中的自我体验的价值。因此,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显露:评价功能过于注重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等等。这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为此,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学生,检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所在。
基于以上理论和现实的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建立适合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一方面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扭转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和训练的地位。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应充分发挥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而不只是关注其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和方法,将有助于丰富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教育过程评价积累一定经验。对课堂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则是打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通道,对于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理性分析
“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教学本质属性的重新认识,引发了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教师最关心的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应该从哪些体现新理念的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怎样进行评课?这些都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
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这一问题,从国家教育政策层面上看,已基本解决。《纲要》对此已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然而,这些要求都是原则性的和理想化的。到了具体的操作层面,教师普遍的感觉是无所适从。因此,从操作层面上弄清“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这是基层教师最希望明确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我们的教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对“好课”的标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上海叶澜教授对一堂好课提出了“五个实”标准。即:(1)扎实的课。“扎实”是指“好课”是有意义的,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相应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充实的课。“充实”是指有效率,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3)丰实的课。“丰实”指的是教学富有成果,这种成果是生成性的,教学相长是它的具体表现;(4)平实的课。“平实”强调“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不是修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5)真实的课。“真实性”则主要是提醒我们必须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好课”,避免不实的夸张或者歪曲。
北京文诘教授提出了评价“好课”的五个标准: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
崔允漷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十二字。“教得有效”是指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标准,一个学期有一个学期的标准,要精教精学,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学得愉快”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考得满意”是指注重结果。这些标准既包含了对教师的评价,也包含了对学生的评价;既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但似乎显得过于笼统,而且也无法反映出教学过程的丰富动态性。
王光明、张春莉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应主要考察:(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标准完全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来评价课堂教学水平,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这对于革新传统的以评价教师为主的教学评价标准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标准的科学性还有待于研究。
我们课题组在对各种“好课”标准进行认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纲要》的要求和规定,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好课”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主要是看这节课是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否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在浑然一体的教学中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有机整合。具体概括为六点:(1)目标恰当落实了;(2)活动组织精思考;(3)合作学习兴趣高;(4)师生互动学法好;(5)过程体现探究性;(6)学有余地有实效。
(二)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新课程实施以来,评价发展迅速,教师的评价观念,使用的评价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专家和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通过二年多的学习和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认为,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上,关键要促进“两个发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重点要落实“两个转变”。
1、关键:促进“两个发展”。
一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要关注学习发展性(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要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
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应该沿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发展,要坚决摒弃那些形式主义的、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课堂教学结果,把课堂教学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是否已具备奖励或处罚的条件,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发展的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2、重点:落实“两个转变”。
一是从关注教师的“教”真正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课堂上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教”,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这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只有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虽然评价一堂课的因素很多,但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我们可以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学生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等三个方面来关注学生的“学”。
二是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传统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常常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的重点也往往是教材的重点是什么,教学的难点在那儿,思考的重点也常常是导语的设计、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作业的设计等一些教学的具体的细小环节。不难发现,这是一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做法,学生经常被作为处于一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的群体来认识。事实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独特的、活动的人。一节课,设计再好,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配合,就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因此,课堂常常不是静态的,而是鲜活的;教学也往往不是预设的,而是创生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生活。教师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设想:以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在《课程标准》、《纲要》等理论指导下,通过研究,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并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探求形成主体、综合、多层次、多元性、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从而促进师生共同的发展。
三、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对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如果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就难免会出现偏差,将课堂教学导入歧途。因此,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可行可比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确定指标项目标准和权重。我们设想: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依据,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建构有效改进教学活动,不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的确定
综观现有的研究文献,有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课堂教学要素分割策略。这种设计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把其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如黄大龙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出发,认为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另一种是教学行为分析策略。这种设计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具体评价项目依据上述3种行为而展开。这种设计策略可以从本文“好课”标准中得到说明。
但也有学者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或学生的分离的行为,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任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蕴涵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如果只对课堂部分个体或部分变量进行割裂的评价,那么,评价结果必定会偏离评价对象的本质。
我们在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纲要》精神和改革评价的目的要求,考虑从以下三方面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1、学生学习状态
参与状态。一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对问题情景关注,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二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能按要求正确操作、实验,能够倾听别人的观点,并且与他人协作,分享学习的乐趣;三看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多,方式多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充足,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低于20分钟。
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三看师生、生生之间是否保持有效互动。
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所提问题与发表的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
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获得知识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二看不同层次学生是否对自己所期待的成果得到满足,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从整体上达到学习目标。
2、知识的形态
基本性。看是否揭示了以某一内容为基础知识的结构本身的逻辑规律性,看是否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点。
基础性。这主要是从学生的认识与经验的背景去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否能与学生已有的观念、经验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相互作用,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过程性。主要是看是否有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与独立思考的活动或机会,进而通过学生群体的合作与交流获得理解与体验。
策略性。看学生是否获得关于怎样学习、怎样记忆、怎样思维的一般方法的经历与感悟,从而增强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的能力。
实践性。看所接受的知识是否具有应用价值,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目标。看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的程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关注学生差异。看可操作的程度: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易操作。
教学内容。看是否能恰当处理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否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重点突出;是否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看是否重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渗透德育。
教学策略。看是否重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否能根据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
教师素养。看是否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是否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否具有较好的基本功。
(二)评价指标项目标准和权重的确定
第一,为了便于广大教师实际操作,我们顺应教师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评价习惯,对课堂教学采取等级评定法,把每项目标都分为“A、B、C、D”四个等级。
第二,把等级评定转化为百分制评分,以便输入计算机量化处理。对各项指标的每个等级,按不同的权重量化为分数。
第三,指标的三大项目和四个等级基本稳定。对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作动态处理。也就是说,各项指标所占权重是根据某个阶段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管理的导向需要出发而确定的,是动态变化的。如:近阶段需提请教师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的,那么,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分值提高到50分甚至60分。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量表设计
新课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后进行教学反思,相互听课以后进行教学评议,教研人员对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分析,以及评委对各类“评优课”的评判都需要一个工具,一个可操作的量表,即课堂教学评价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9
很早就有了,大概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