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孟子说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时候,是因为对《尚书》中关于武王伐纣的情形产生了怀疑。
出处: 出自《孟子.尽心下》
释义: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3
尽信书不如无书 (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出处: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示例:历史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但~的古训, 还是有道理的。 ★孙犁《我的史部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 出自《孟子.尽心下》
释义: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渊源: 商朝最后一个“君王”纣王的首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
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书本知识只是从实践中得出来的教条,本身不一定经过论证,不等于真理。
第2个回答  2008-09-12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 出自《孟子.尽心下》
释义: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渊源: 商朝最后一个“君王”纣王的首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

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第3个回答  2008-09-12
完全相信书上的话的话还不如没有书
因为书上写的不一定是对的,而且不管怎么说那也是别人的想法,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懂得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第4个回答  2016-04-18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 出自《孟子.尽心下》
释义: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