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玩游戏,也能教育孩子?

玩游戏,也能教育孩子?

关于经常陪孩子玩游戏的好处,陪伴带来的情感关系的维系和增进那是一定的,今天要再说两个比较重要的作用。

    玩游戏能够培养能力

玩本身就是学习,这基本上已经被现在的心理学肯定。比如说,对一个3到5岁的孩子,他们特别喜欢玩两个:

一个是“拆”。大人买给孩子一些,模型、汽车等玩具,孩子特别喜欢干的事就是把它们拆掉,他们其实并不是在搞破坏,而是想了解里面究竟是什么,都由什么构成。所以,如果孩子能被允许去把这些玩具拆掉,他们会有非常强的分析能力分解能力

另一个是“合”。孩子们小时候喜欢玩的积木什么的,和“拆”想法,刚刚是分析能力,这就是创造能力。他们能够把乐高玩具,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组合成一些自己想要的形状,比如汽车、飞机,这是对他们内在的创造力组织能力非常好的训练。

已经进入社会的我们应该发现,可能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放在工作里面用处不大,反而是小时候我们无意中从游戏中学来的事物,影响着我们。

2. 玩游戏能够处理创伤

游戏还可以帮助孩子处理一些以前累积下来创伤或者发展不好的东西。

比如,我的女儿在出生之后没有经过什么爬行阶段,直接站起来走路。根据肌肉运动学来说,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爬行不够的话,长大之后平衡感是有问题的。

所以我经常跟女儿玩爬行游戏,通过爬行来互相啄对方,在这个游戏中,她得到快乐,得到我的陪伴,并且走路越来越稳。

再比如,有一对父母经常用恐吓孩子的方式跟孩子相处。如果孩子的行为不妥当,他们就会对孩子们说“不要你了”、“送给XXX好了”。这两个孩子大的只有六岁,小的只有四岁。对于0-7岁的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就是和父母分开。

所以,说“不要你了”、“送给XXX好了”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恐吓和威胁。所以我的处理方式就是跟他们玩一个硬币游戏。

游戏规则是,抛出的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就把姐姐送走,如果反面朝上,就把妹妹送走。一开始她们很恐惧,但玩多了就发现,其实是假的。

游戏让她们知道:这只是一种说法,父母不会真的送走自己的。所以,以后这些父母的话在他们身上,再没有产生负面作用。

游戏本身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学习功能,动物的成长基本上都是通过游戏来学习的。

我本身是一个专业的培训师,在培训这个行业,尤其是成年人的培训,不管是企业内部培训还是关于身心灵的培训,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就是用了非常多的游戏。把我们要教的知识、技能都融汇到游戏里去,这样的培训效果是非常好的。

如果我们在教室里只是照着书本念,基本上引起不了任何成年人的兴趣。即使只是讲解,也需要引入大量的故事,把我们要教的东西传达信息,以各种不同的戏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希望各位父母能够在陪伴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共同学习和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15

“只干不玩,好娃变憨。”这句古语对于现代儿童教育家来说无异于陈腔滥调,但在讨论儿童早教与游戏的关系时却仍然有意义。尽管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早就开始讨论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 但专门的“早教——游戏”理论直到数百年后才开始发展。本文所介绍的是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关于游戏在儿童早教中扮演角色的主流观点。  

游戏作为治疗手段    

1920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书《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了一个精神分析游戏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儿童针对以前所经历创伤事件的一种反复处理机制,目的在于修复或控制此事件来达到自我满足。  

游戏作为练习方式    

1972年,布鲁纳声称,儿童游戏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在一个安全的、无危险的环境下排练各种实际生活场景下的行为,通过游戏的训练,当儿童面对困境时就不会感受到太大的压力。  

游戏作为预备手段    

约翰·杜威是1900早期著名的理论家。根据杜威的理论,游戏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它对儿童在智力与社交方面的发育能够有所帮助。游戏应该同工作区别开来,它能够帮助儿童成长并进入一个工作的世界中。当儿童成人后,他们不再过于依赖“游戏”,而是从职业中寻找娱乐。儿童的游戏活动是在为他们成为一个正常工作的健康成年人而做的预备。  

游戏作为感知性学习方式    

玛丽亚·蒙台梭利,1900早期的意大利教育家,她假定“游戏是孩子的工作”。根据蒙台梭利的方法——该方法至今仍被一些私立学校采用,最好将孩子们的游戏时间也用作学习或想象。 蒙台梭利的游戏是感知性的,它使用一种实用的方式,把日常工具当作沙盘一样。孩子们按自己的步调来玩,教师配合帮助孩子通过游戏来学习。  

游戏作为智力开发手段    

让·皮亚杰因为引入了儿童发育的阶段理论而闻名于世。这些发育阶段直接与游戏关联,正如他所说的,智力发育要伴随着儿童经历过这些阶段——同化或操控外部世界来满足需求——装扮——及适应,或调整自己的观点来适应外部环境或工作。  

游戏作为社交发展手段    

利维·维谷斯基建议儿童通过游戏来发展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儿童将会与他人进行社交,学会通过语言和角色扮演来交互。维谷斯基因为引入了ZPD理论而闻名,即近侧发展区间理论。该理论建议,由于儿童需要他们的同类或玩伴来共同成长,他们在掌握每个社交技巧中需要成人的互动,为引入新的成长学习内容做好准备。

(作者:心蛛)

第2个回答  2017-11-10
1. 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 .吸收教育知识: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
3. .耐心倾听孩子: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 真正放下身段: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5. 跟孩子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6. 让孩子去体验: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7. 同孩子做协商: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8.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9. 修正对孩子的期望: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
10. 真诚对待孩子: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了解孩子特点,选择适当方法,把握教育时机,做好学习表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