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刑释人员再犯罪

如题所述

如何防止刑释人员再次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中国的刑释人员再次犯罪的概率为10%左右,而国外则达到了50%以上。尤其是最近骇人听闻的曾春亮案件,让更多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必须做到:

一、改进和完善监管教育制度

监狱的狱警质量非常关键。狱警是和服刑的犯人最常接触的社会人群,只有狱警起到了一个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监狱中针对犯人的教育才会起到理想的作用。狱警需要帮助服刑人员提高道德和知识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服刑人员不再因为监狱限制人身自由而抗拒,而是因为洗涤心灵而逐渐接受和学习。

在监狱中,警局需要给服刑人员安排心理疏导、知识学习、自我认知之类的课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在刑满释放的前段时间,最好再开设一些职业技能培训课,帮助他们出狱尽快适应社会生活。

二、强化亲情联系

健全和睦的亲情联系可以帮助服刑人员产生一种基于家庭而产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在服刑人员的家人来探望的时候,司法机关要和其家人达成一致,利用亲情的感化、关心和支持引导服刑人员回归正轨。

三、加强服刑人员的就业安置问题

不能刑满释放就不管这些人了,对经济困难的刑释人员可以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避免其因为生存问题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可以对其开放。同时,还要重视他们的接管工作,最好建立对重罪出狱和有再次犯罪倾向的刑释人员的定期考察制度,必要时候再次进行教育,预防犯罪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1
1、改进监管教育方式,提高被监管人员改造质量
一是加强狱警岗位技能培训,改进监管方式。选拔和培养一批专职狱警,以现代文明素质承担新时期的监狱管理工作,运用科学的管教方法,切实加强对被监管人员的思想教育改造,帮助被监管人员提高道德和文化知识水平,帮助他们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使监管场所不仅仅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场所,更成为净化被监管人员心灵的阵地。
二是加大对被监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对被监管人员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及法律知识培训,引导他们摆脱因违法犯罪留下的阴影,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主观上避免再犯罪,做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在改造阶段适时开展一些职业培训,使他们拥有谋生技能,回归社会后能自食其力尽快融入社会,顺利完成“监狱人”到合格社会人的转变,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再犯罪。
2、强化亲情感染,促进刑释人员回归社会
家庭和亲情具有特殊的社会控制力和成员维系作用。健全和睦的家庭会使人产生基于亲情关系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刑释人员而言,来自家庭的关怀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刑释人员恢复自由的初期阶段,面临思想的适应,生活的抉择,旧习的诱惑,来自家庭、亲情的关心和支持能够帮助他们平稳渡过这一迷茫期。因此政府、社区要给予刑释人员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尽量避免刑释人员的家庭解体。引导刑释人员亲友从精神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消除刑释人员心理适应障碍,鼓励、激发他们重新做人的信心,以亲情感染促进刑释人员再社会化。
3、重视刑释人员生存问题,加强就业安置及帮教工作
一是重视刑释人员的生存问题,对经济困难的刑释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救济,如必需的生活费用和回家路费,使其摆脱不得不犯罪的怪圈。监管场所推行救济机制,包括困难申报、审批和发放救济款等,明确被监管人员权利,畅通救济渠道,使刑释人员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是做好刑释人员的接管工作,使其不失控、不脱管,通过适当形式加强刑释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专业技术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自觉参与,形成一个全社会都关心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良好氛围,尽可能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再犯罪。
三是做好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就业工作,为刑释人员重新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创造条件,对他们不歧视、给出路,帮助其重返社会。建立、扶持一批过渡性安置实体或基地,重点解决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刑释人员和有再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问题。同时加强建立对刑释人员的定期考察制度,帮助其尽快适应生活。
4、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制度
把刑释人员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制定比较完备的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法律保障制度,使安置帮教工作从单纯依靠政策和行政管理手段,逐渐向法律、行政、文化等手段相结合的运行方式转变,把对刑释人员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从而杜绝或者减少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