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梁山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的什么?

请详细说明
谢谢

《水浒传》中,梁山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共同目标和内部不团结。

一、没有共同目标

有人说梁山起义有根本的目标替天行道呀,但是替天行道作为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太过虚幻无用,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与其说拿着替天行道作为借口倒不如拿着推翻宋朝作为借口更好用,起码那推翻统治作为借口,还能让所有感觉到前进的方向,而且只有推翻统治,那荣华富贵就已经离自己不远,用荣华富贵作为目标还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无论哪一种借口都比虚无的替天行道好。

二、不团结

梁山之中,派别简直太多,可以说梁山就是由无数个小团体组成的,虽然表明上全部归于梁山同属,但实际上小团体之间都在互相较劲,并不团结,每一个小团体都有各自的想法,众人的心根本就没有聚集到一起,连人心的都不齐的梁山又怎么承担起替天行道这样的重任?纵观历史,任何一场起义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如果连团结都没有,那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若想凭借一群乌合之众对抗一个王朝,很明显就是在螳臂当车,很不幸梁山的众人就是一群没有共同目标的乌合之众,这也是梁山起义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扩展资料:

梁山起义的历史影响

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本来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民间,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被记录教材等教育书籍,在学生之间口口传颂。在现代有时也把在生活中对腐朽生活反抗等运动,叫做宋江起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水泊梁山八百里,一百零八条好汉。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袭破大名府、高唐州……这是何等威风!然而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暴动却为何最终走向失败了呢?这个问题确实令人深思。
  宋江,作为起义的领导者,对于起义的最终失败可谓难辞其咎。为什么这样说呢?作为一方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他不仅没有举起反宋大旗,反而投入宋徽宗的怀抱,甘当朝廷的鹰犬,去“剿灭”方腊、田虎、王庆等“阶级兄弟”,实为背叛农民“革命”的罪人。
  那么宋江为什么要出卖“革命”呢?从出身上讲,宋江属于地主阶级。而参加起义的广大成员则属于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他根本就不可能与梁山上的广大群众一条心。他所想的是怎样才能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只有一个——接受朝廷“招安”。
  同时,起义阵营内部成员的“革命性”也并不完全纯洁。在这个集体中,虽然大多数成员都是遭受官府迫害或地主压榨的普通劳动者,但也不乏一时“背运”或出于“无奈”的官府中人。他们“身在梁山、心向朝廷”,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再穿官衣、再吃皇粮,然而正是有这一大帮支持者的积极“拥护”,宋江的“归顺”计划才有可能成功。“招安”之时,投降派欢呼雀跃,好像在外流浪多年的游子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梁山起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出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及对自身出路的绝望,众好汉聚义梁山。然而他们的“革命目的”并不明确。他们的起义宗旨也只不过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等最初级的反抗思想。由于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意识和自身文化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不能够形成一种“合力”。他们既不知道“跟谁走”,也不知道“怎样走”,这就使得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地主阶级能够“趁虚而入”,占据起义军的领导地位,并将他们一步步地带向了“招安”的不归路。
  梁山起义的失败,正是以上各种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造成的。其中,起义领导者的投降主义思想是导致起义失败的主要因素。而起义阵营内部成员中大量拥护“招安”者的存在,以及广大成员的盲从及从众心理,使得“招安”从“理想”最终变成现实,从而造成了起义的彻底失败和他们个人命运的悲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5-05
“招安”是起义失败的直接原因,也体现了农民起义领袖思想上的局限性——宋江、卢俊义等人具有浓厚“忠君”思想,他们又是梁山义军的主要领导,影响和左右着义军的发展趋势,宋江上梁山后,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梁山泊上高悬“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他们起义的原因是博取功名,封妻荫子。
故“招安”是其必然选择,失败是起义的必然结局。
第3个回答  2006-05-05
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2.封建地主势力的强大
3.内部人员的素质低下(可划在1.里)
4.领导人的能力.
第4个回答  2019-05-17

梁山好汉们到了南方还没打仗就已经病了40个,一是水土不服,二是有人下毒。再有,说白了一切都是皇帝做的一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