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的定义

如题所述

应激是指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决策心理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因素。

导致应激的刺激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诸因素。但是这些刺激通常不能直接地引起应激,在刺激与应激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介因素,诸如人体健康、个性特点、生活经验、应付能力、认知评价、信念以及所得社会支持的质与量等,均可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应激时,内脏器官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大脑中枢接受外界刺激后,信息传至下丘脑,分泌促肾上激素释放因子(CRF),然后又激发脑垂体分泌促肾上腺因子皮质激素,使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增加机体活动力量,以应付紧急情况。

应激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有机体具有特殊防御排险机能,能使人精力旺盛,激化活力,使思维特别清晰、准确,动作机敏,推动人化险为夷,及时摆脱困境。这种情况常常产生于随机决策、应变决策、应急决策、风险决策等决策心理活动过程之中。但紧张而又长期的应激,会产生全身兴奋,注意和知觉的范围缩小,言语不规则、不连贯,行为动作紊乱。

整个应激过程可分为警觉期(应激因素导致生理、心理变化)、抵抗期(自我防护力量发生作用,以促使平衡恢复)、衰竭期(由于生理、心理能量的大量损耗,使人处于虚弱甚至“崩溃”状态,易于发生心理的或躯体的疾病)。

引发应激的因素:

应激源。应激源是指能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或局限性适应综合症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根据来源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1、外部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有寒冷、酷热、潮湿、强光、雷电、气压等,可以引起冻伤、中暑等反应。属于人为因素的有大气、水、食物及射线、噪声等方面的污染等,严重时可引起疾病甚至残废。

2、个体的内环境:内、外环境的区分是人为的。内环境的许多问题常来自于外环境,如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等。机体内部各种必要物质的产生和平衡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既可以是应激源,也可以是应激反应的一部分。

3、心理社会环境:大量证据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症,具有应激性。尤其,亲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应激源,因为在悲伤过程中往往会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研究表明,在配偶死亡的这一年中,丧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龄其他人要高出很多。

心理、社会因素可引起良性应激,如中奖、提升;也可引起劣性应激,如竞争失败、丧失亲人。应激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应激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强的应激(不论是良性应激还是劣性应激)使得适应机制失效时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

另外根据影响程度又可分为良性应激(生理性应激)和劣性应激(病理性应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