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玄学

如题所述

玄学这个名词及思想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此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本来是道家道教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玄学人类繁衍之初,世界混沌未分,人类的认知更无从谈起,雷鸣闪电,飞沙走石。种种大自然的神奇之初成为人类历史最早的神圣崇拜。古代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交通,交流水平无限趋近于零,这样也造成部族与部族之间产生文化的差异,最明显的就在于图腾崇拜的差异。随着时间的衍生,历史的演变,上天对人类的偏爱也在渐渐的展现,人类经历了对自然的崇拜之后,渐渐的掌控了自然的规律,并相对衍生出更多的使这个世界丰满的精神创造。其中尤以文学的发展最为耀眼,经历了朝代更迭,时代变换,从图腾时代演变到封建时代,文人和文学的延续从未中断,秦的法度,汉的华丽,到了魏晋,文人中的“隐士文化”却大放异彩。

一个时代的文化一定会受到同时代政治的影响,众所周知,魏晋时代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不可避免的兴起了“门阀”这样的存在,上层资源被贵族瓜分殆尽,寒门的不平也就顺理成章了,仕途的不顺导致当时下层文人更加抑郁的心态,所以消极避世在所难免。于是名山大河之间,古榭楼台之间流连着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口口相诵,流传至今。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士大多才学不凡、饱读诗书,如果他们有个人意愿,也可选择重归仕途,也不必选择远离世俗,隐居山林而与俗世人隔绝的生活。关于隐士隐居的原因主要从他们的性格与追求说起。
第一点就是当时的名仕都有崇高的政治理想。隐士都是志向高远、远迈不群者,“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家诫》)然而官场的污秽注定被他们不齿,由于他们性格清高而正直,仕途一直不顺。因为他们不愿意同流合污,面对崇高的政治理想,他们忧国忧民,却无法实现政治抱负,所以选择了归隐山林,远离俗世的烦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的这句诗很显然的做出了解释。
再者就是对田园自然的追求。是他们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加之当时庄园制度的盛行,也为山水美的发现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士人追求心神的超然,追求万物的自然与和谐统一,所以山水自然之美成为了他们的审美对象,而优越的地理条件也是山水审美形成的原因之一。最后,隐士们选择了归隐,选择了躬耕垄亩、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
隐士生活最大的特点是宁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隐士一般选择归隐于田园或者深山,与熙熙攘攘的人群断开了联系,他们生活上自给自足,饮食、服饰方面一贯是就地取材,从诗歌中不乏能读到隐士日常生活的细节,包括生活环境、食材、服饰特点等。
隐士们有很多闲暇,能够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这些隐士一般有着高雅的品位与追求,拥有非凡才学,精通琴棋书画,他们在闲暇时间一般会选择吟诗作对,抚琴作曲,或结伴游玩,把酒言欢。
很多隐士仕途不顺,也有借酒消愁的习惯,其中陶渊明是比较闻名的饮酒居士,他的作品里面很多都有酒,而且,这些隐士也喜欢以酒会友,陶渊明喜酒,“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尽管没有能够花钱的乐趣,但是饮酒为平淡的田园生活增添乐趣。
隐士们乐于结伴同游,相互交流,他们很多诗句描写与好友结伴的快乐,也有孤单一人无人分享时的寂寞,如谢灵运在诗歌中以“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发”表示自己没有好友陪同时候的心境,谢灵运在始宁别业隐居时期,常与隐士孙淳之、王弘之聚会,又与族弟谢惠连等人游山玩水。
第2个回答  2020-10-28
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