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嘉靖朝至万历朝的内阁争斗如此频繁?

如题所述

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内阁争斗,说白了其实主要是首辅之争,也是权力之争。


文人相轻古来有之,加上个人的地域、出身、师承、学派的不同,更加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权力的分配问题。

自从朱元璋因“胡惟庸案”废黜了中书省和宰相后,就建立了早期的内阁雏形,“大学士辅政”制度,大学士的主要权力只是顾问,并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建文四年,大学士又改称为学士,具体职能还是延续朱元璋时期的性质。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由于他经常御驾亲征,不能对政务面面俱到,就派解缙、胡广、杨荣入值文渊阁,内阁就此产生。但这时的内阁并没有具体的实权,它的工作性质就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到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任命东宫旧臣杨荣、杨士奇入内阁,因为这二人本身都兼任尚书职位,使得内阁权力开始加重。

景泰年间,王文以吏部尚书的身份进入内阁后,内阁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基本上已经可以和皇帝相抗衡了。嘉靖朝时严嵩由于他在内阁任职二十余年,造成了他的权力已经与事实上的宰相别无二致了。到万历朝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因为万历年幼,使得皇权失控,张居正已经相当于现代的一国首相了。


正是因为内阁权力的巨大,就造成了朝野上下为之争斗的游戏。从嘉靖朝严嵩任内阁首辅开始,以严嵩为首的利益群体逐步形成。同时次辅徐阶也有意识的建立了自己的利益团队,与严嵩相抗。自此开始直到明末,这种斗争几乎没有停息。

在嘉靖和万历两朝,基本每年都有尚书这一级别的官员被罢官,主要原因就是内阁大臣都兼任六部尚书,只有担任了尚书职位,才能进入内阁,进入内阁就代表掌握了权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嘉靖和万历两朝,对内阁大臣的任用期限、权力的大小,都没有明确的定例,内阁首辅和其余阁臣之间的权力相差巨大,这也加剧了大臣相互间的争斗激烈程度。

这种愈演愈烈的争斗,致使大明朝野日益腐败,直至大明王朝轰然倒塌的时刻也没有停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都是为了掌握权力,毕竟内阁首辅权力非常大,可以说是文官之首。
第2个回答  2020-12-13
因为文官有自己的派系,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所以开始出现斗争
第3个回答  2020-12-13
因为内阁首辅的位置权力大,文官们都想争夺,慢慢的这群人就分了派系,互相争斗,当权者又不管,所以越来越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