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农药的技巧,都有哪些呢?

如题所述

打药容易忽略的小问题

依据温度以及变化趋势确定打药时间

不论是植物或是虫类或病菌,20-30℃,尤其是25℃,是其最合适的活动温度。这时打药,对处在活跃期的病虫草会更合理,对作物更安全。夏季高温时节,打药时间应当在早上十点以前和中午4点之后。秋春清凉时节,应当挑选在早上十点之后中午两点之前。冬春季的大棚,最好是选择晴暖气候的早上打药。

依据湿度以及变化趋势确定打药时间

从喷头喷出的药液沉积在靶标上以后必须进行产生匀称的药膜才可以最大幅的遮盖在靶标表面上,从而“掩杀”靶标上的病害。药液从沉积到进行会遭受各种要素的危害,在其中空气湿度的影响较大。

(1)空气湿度小,药滴里的水分会迅速挥发到空气中,乃至等不到药液融合在靶标上,这自然会减少药力,乃至发生烧灼性肥害斑。

(2)空气湿度过大,沉积在主茎表面上的药液,尤其是大细颗粒物就非常容易凝结成更高的液体,并二次受重力作用危害主茎下边沉积,也会造成肥害。

因而,一天中的打药时间需要遵循两个标准,一个是空气湿度稍显干燥,一个是打药后药液在日落前可以在靶标表面产生干枯的药膜。

打药常见的三大错觉

只是按稀释倍数明确一桶水里的药剂数量

大多数人习惯按稀释倍数测算每桶水中兑是多少药物,实际上这并不太可靠。往往要操控和测算医疗箱中加上是多少药物,是由于要估算好企业总面积中的主茎必须多少使用量的药物,以确保较好的药力,和对绿色植物和环境的安全。受人力资本的牵制,很多人通常是往药液箱里加量兑药,飞步喷撒,这类舍本逐末的行为明显是不正确的。最有效的措施是挑选喷雾器特性更强的器材,或是按产品手册兑药,细心喷撒。

喷头间距靶标越近的药力会越高

药液从喷头喷出来之后一边和气体互撞而裂开成更小的液体一边前冲,一路磕磕绊绊的结论是细颗粒物愈来愈小。换句话说在一定间距区域内,离喷头越长,细颗粒物越小。小细颗粒物更非常容易沉积和融合在靶标上。因此 ,并不是说喷头贴紧主茎药力就会更好。一般来说,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喷头要和靶标维持在30-50厘米的间距,机动性喷雾器则要保证在1米长的间距,依据喷雾机以及喷头的特性,晃动喷头让药雾掉落在靶标上,药力会更好。

细颗粒物越细微就一定会有更强的药力

细颗粒物并不是越低越好,细颗粒物尺寸和其能不能更快的遍布、沉积和融合在靶标上相关。假如细颗粒物过度细微便会漂浮在空气中而无法沉积在靶标上,这毫无疑问会产生消耗;假如细颗粒物很大,滚下来在地板上的药液也会提升,也是消耗。

因而,要依据预防目标以及所在的室内环境挑选适宜的喷雾器器具和喷头,在比较封闭的大棚中预防病虫害和介壳虫、蚜虫等细小的虫害时还可以选择烟雾机,在露地栽培预防这种病害的情况下就得挑选细颗粒物大一些的仪器和喷头,烟雾机显而易见不适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28
喷雾法, 浇灌法, 根施, 喷粉法 ,撒施法, 拌种 ,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农药的技巧。
第2个回答  2021-08-28
可以选择喷雾,也可以选择施加到根部,或者是撒农药,可以选择对种子进行拌种,或者是进行浸泡,还可以喷洒一些粉末,达到施加农药的效果。
第3个回答  2021-08-28
首先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农药,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一定要避开雨天或者是温度比较高的时候,然后一定要注意合适的剂量,同时一定要注意农作物的品种,然后来选择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