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哪些特点呢?

如题所述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以下特点:

1. **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 **初期基础:**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起初可能基于外部条件,如地理位置接近、家庭背景相似、班级座位安排等。
- **交往标准发展:** 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开始根据内在的共性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价值观等选择朋友,越来越重视彼此间的和谐与共鸣。
- **友谊建立:** 小学生开始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地建立和发展友谊关系,交往多发生在同性伙伴之间,随着年龄增长,异性交往也会逐渐增多并变得更为复杂。
- **集体活动影响:** 同伴交往受到班级集体活动经验和规则的影响,他们在团队游戏中学习合作、竞争与解决冲突。

2. **与父母交往的特点:**
- **共同控制阶段:** 小学生与父母依然保持着密切的情感联系,但在行为上逐渐寻求自主性,表现为依赖与独立之间的过渡。
- **时间与方式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与父母的互动时间可能相对减少,但仍然是孩子获取安全感和支持的重要来源。
- **冲突与协商:** 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与父母在决策过程中可能产生冲突,同时也学会与父母沟通协商解决问题。

3. **与教师交往的特点:**
- **权威认知转变:** 低年级小学生往往对教师持绝对崇拜和服从的态度,随着年级升高,他们开始学会批判性思维,不再盲目服从,而是依据自身判断评价教师言行。
- **角色认同:** 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是行为规范的引导者和评价者,小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期望和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
- **社交技巧培养:** 在师生关系中,小学生学习如何与权威人物沟通交流,同时也体验到集体规则和社会规范的执行。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探索阶段,他们的交往模式不断成熟和完善,从简单的基于外在条件的交往逐渐转变为更加复杂的、基于内在情感和价值认同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与引导至关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3-13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

1.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等。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近的人做朋友;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2.与父母交往的特点。 一般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第一,教导,即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向小学生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第二,强化,即父母采取奖惩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第三,榜样,即父母往往是小学生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他们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第四,慰藉,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3.与老师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与幼儿园的老师相比,小学老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品行。与中学老师相比,小学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