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为什么会有伏旱

每年的3,4月份,在南方洋面上的暖湿气流(即雨带)开始北移,我国由南向北依次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雨带是从北向南推移的,为什么7.8月的时长江中下游会出现空洞期,从产生伏旱天?雨带是推移的,而且从华南地区开始,那应该会经过长江中下游才会到东北啊,怎么七八月长江中下游会出现伏旱?

因为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

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扩展资料:

伏旱特点

伏旱的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成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中国长江流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热少雨,伏旱的发生比较频繁,高达50%。其他地区有些年份也出现伏(夏)旱。 

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夏)旱虽不及春旱出现的频率高;但对作物的危害一般较春旱重,所以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

伏旱不仅关系到当年作物的生长,而且也决定当年水库的蓄水量和土壤底墒的形成,对来年的冬小麦和春播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盛夏伏天期间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干旱。

伏旱发生于梅雨期之后,通常为7月中旬—8月中旬的三伏时段内。伏旱期间高温闷热、晴朗少雨、蒸发旺盛、旱情灾害严重。7月平均气温可达28—31℃,如重庆为28.6℃,汉口29.0℃,南京28.2℃,号称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伏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7
好吧,你问对人了,我就住武汉.... 这么说吧,伏旱确实和南方洋面上的暖湿气流有关。确实,每年的3,4月份,在南方洋面上的暖湿气流开始北移,我国由南向北依次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在南方产生梅雨。但如果这股气流太强,梅雨静止锋控制范围就会很快推移到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便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而且因为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产生伏旱。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06
副高控制出现伏旱,副高在雨带以南大约8-10个纬度,7、8月份,是全年气温最高的季节,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出现伏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