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怎么被围垓下的…详细点谢了

如题所述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四年八月,项羽、刘邦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已相持两年多(参见成皋之战)。项羽因腹背受敌,少食无助,被迫与刘邦订立和,以鸿沟(古运河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为界,东归楚、西属汉。

  九月,项羽按约东归。刘邦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并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因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楚军反击,汉军大败。

  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划陈(今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韩、彭遂率兵攻楚;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和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亦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县城父集)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向垓下退兵。

  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致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见大势已去,乘夜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遣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项羽迷路,被汉军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苏皖界上的乌江镇)兵败自刎。

  点评:垓下之战,刘邦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6
鸿沟协议之后,刘邦趁着项羽不注意,追击项羽到固陵,被项羽回击打败,跑到深沟里坚守不出来。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高祖本纪》

刘邦当时共做了三件事,不仅解了固陵之急,更是反客为主促成了后面的垓下之围。

第一件事就是让张良去说服远在齐梁两地的韩信和彭越。

用张良计,於是韩信、彭越皆往。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高祖本纪》

第二件事,就是最要紧的事,就是让英布去诱反了周殷

•汉王败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高祖本纪》
• 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黔布列传》

周殷反楚后,项羽后勤尽断,不得不撤退,开始战略收缩。项羽走后,刘邦军击败了守在固陵的钟离昧,而樊烩也带军拿下了阳夏,汉军开始一路攻城掠地。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项羽本纪》

九江大司马周殷被英布诱反,用舒将军等人屠灭了六县(六县即九江国都,“项王封诸将,立布为九江王,都六”)

第三件事,就是让刘贾在项羽主力到来了前,提前拿下军事重镇城父,这使得了项羽把决战的地方最终定在了垓下,而不是易守难功的城父。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项羽本纪》

刘贾提前屠了城父,并到达了垓下

垓下之会

垓下聚(村庄),而非乡县或城邑。

•(周殷)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诣,是“前往”的意思,即周殷刘贾彭越等在垓下会合,要前往项王所在的地方。

说明 诸侯指挥官会垓下的时候项羽还未到达垓下。垓下聚旁边有一个城邑“洨城”(今濠城,汉时乃侯国都)项羽当时可能就在那里。

决战部署

•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立武王布为淮南王。

•刘邦汉四年就已经立英布为淮南王了,之所以这里又再次册封了一遍,目的有二:

一是将九江地盘划分(赏)给英布,二是为了英布能更好的统领九江兵(九江兵原属周殷)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

高祖和诸侯兵是分开的,因为这是高祖本纪,而刘邦将诸侯兵交给了韩信负责,所以高祖本纪这里面只是交待了刘邦军队的详细部署和指挥官(刘邦军总人数无记载,约在20万~30万之间),而对诸侯兵的部署则一笔带过。

诸侯兵就是韩信自当之的那30万,至于怎么部署和具体有哪些指挥官那是韩信的事,应该记于淮阴侯列传。高祖本纪只需一句“将30万自当之”就可以概括以韩信为首的英布周殷彭越及诸下将,这里只是交待总指挥,这也就是为何过程中不见英布彭越的原因,因为他们被概括在那30里了。

而刘邦的军队对诸侯兵是半包围的部署,可见刘邦当时都防着诸侯王一手。就凭这心机,不成功简直是天理不容。

战斗过程

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以韩信为首的30万诸侯兵,先与项羽10万楚军对战,却被惨揍,诸侯兵退却之后,楚军自然便与刘邦亲自坐阵的汉军军阵相遇(这个就无需再写出来),刘邦、孔、费三人一起围击项羽。(“纵”即合纵的意思,就是一起上)。

接着楚兵越战越不利,被惨揍,而淮阴侯此时又整理溃退的诸侯兵再次参战。楚军见状,必定有人开始 托阵逃跑,而且越来越多,楚军也由此大败。

•既然已经强调楚兵不利,那么战败只是时间问题,韩信率领的诸侯兵复不复击,都影响不了最终结果。只是项羽溃退的时间晚一点,刘邦的损失更大一点,仅此而已。

相信这里肯定有很多用元曲剧情和明朝小说西汉演义里的内容作参考的人不服。但是没办法,你那不是史料。

四面楚歌

楚军溃败之后,项羽并没有败走,而是依靠剩余的兵力战术收缩在垓下,而汉军也围了上来。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项羽本纪》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高祖本纪》

“乃”于是,以“原因”

项羽于是败走,原因是因为士兵士气大败(低落,受楚歌的影响)

•唱楚歌的是汉军,也间接证明了诸侯兵前面被打败,诸侯兵退却之后,汉军上,所以汉军此时围在了楚军的第一线,自然“四面楚歌”出自于刘邦团队(张良吹箫的传说便是引据于此)

项羽败走之后,刘邦立下赏金令(即得项羽尸体者封可侯),派出灌婴5000骑兵深入敌区追击后,自己则率余下汉军也开始东进掠地,歼灭垓下到乌江亭一带两个县的楚兵。也就是后面说的“斩首八万”。这八万主要是三个部分,1是垓下最先败走的楚军后回归周边部队的人,2是垓下和洨城滞留的楚军,3是垓下到乌江亭这一带城邑的守军与守城民众。

乌江自刎

项羽要过江,就必须去渡口,所以他来到了当时仍属于他治下的乌江亭(驿亭,即古渡口,乌江亭长就是管理这个渡口的官吏)。

对他说出了流传千古的“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然后就自刎于此。项羽也不是直接就这样自杀了,他在自杀前把话说给了亭长听,目的就是让亭长去传达,让江东父老知道他是什么为什么自杀的,也算是个交待。

项羽还怕乌江亭长在传话过程中有什么幺蛾子,还把自己最爱的乌骓马都送给了他。(这万一乌江亭长途中觉得累了,不想干了,那么项羽怎么死的江东父老都不知道,项羽岂不是白自杀了吗?所以项羽送亭长马一事,细品就品出其中的学问了。)

包括项羽能流传千古,和他自杀的地点也是分不开的,乌江亭是个古渡口,人来人往,所以故事很快就能传到全国各地了。

这也就是为何毛主席在诗中说“莫要沽名学霸王”评价项羽沽名钓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