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如题所述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大。

在资本主义早期,主要是手工劳动,资本家经常用延长工作时间的办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少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若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去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生产就不复存在。因此,工人的工作日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制约:

一是劳动力的生理界限 工人必须每天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吃饭等,以满足生理需要,恢复劳动力;

二是道德的界限 工人在一天内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动、参加社会活动与文化生活,以满足精神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取决于一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在上述两个因素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雇佣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力量对比。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其水平高低受两个条件制约:

其一,生产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其二,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相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这些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值。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扩展资料:

定义假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即劳动价值论。 “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一定义表明:首先,价值是商品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没有市场就没有商品;其次,价值是劳动的凝聚,所以机器不能创造价值。

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认为,机器和其他的原材料,虽然不能创造劳动,但是可以把其作为商品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这种转移是通过生产过程完成的,而新价值的产生也是通过这个过程完成的。这一个统一的过程隐盖了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而商品流通具有两个基础的表现形式——为要买而卖,以及为要卖而买;如果用G表示商品(Goods),用C表示货币(Currency),则前者可以简写为GCG(商品-货币-商品),后者亦可写作CGC(货币-商品-货币)。

马克思提出,这两种流通形态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是为了换取商品而出卖已有的等价商品,后者则是为了得到增额的货币而进行商品买卖。在G-C-G的流通过程中,虽然前后商品的使用价值会有不同,但是价值量是基本相等的,即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货币在其中只是充当“垫支”的媒介。而在CGC的过程则大不相同,在一轮交换过程结束后,商品买卖者可以从中取回一笔增加的货币:譬如,用100元购买棉花,再将此棉花贩卖出去而得到110元,最终所得的货币比开始时增加了10元;

此时,这一过程的表示应该写作CG-C',而C'比C增加的货币量,即C' -C=ΔC被称作剩余价值,即流通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当人将财富(货币)视为最重要,忽略了真实世界及人本身,称为异化。

通过剩余价值,我们很容易推出,工人们所得的总收入是永远比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要少的(否则没有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购买力是低于社会所生产的物质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学:“供过于求”),因此,经济危机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剩余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6
生产商品所必需的,与工人的劳动力等值的这4小时,我们称之为必要劳动。额外的用于商品生产的时间我们称之为剩余劳动。假设这个工人生产这个不管是什么玩意的东西所花费的时间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大致一样,这部分劳动就可计为抽象的、均等的社会劳动价值。而积累起来的剩余的抽象劳动~剩余价值。

如果工人的劳动低于平均水平,它仍然创造剩余价值(只是少一些)。它被计入抽象劳动的时间比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情况要少。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
第2个回答  2013-12-11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
  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
  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
  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
  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
  化等理论。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
  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
  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
  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
  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
  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
  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
  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
  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
  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
  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
  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
  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
  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
  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
  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
  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
  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
  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
  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
  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
  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资本自
  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
  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中的特殊作用。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
  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
  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
  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剩余
  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
  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
  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
  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
  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
  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
  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这就是说,工作日
  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
  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
  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
  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
  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
  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
  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
  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
  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
  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
  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
  望。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
  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
  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350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要
  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或社
  会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考察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把资本
  主义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
  器大工业的生产。他指出,正是榨取剩余价值的原始推动
  力,资本主义生产才一步步进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而为
  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
  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资本家也借助于
  机器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奴役,使工人真正成为机器
  的附属物。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
  的两种方法,这种科学的抽象,大体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它还

  没有创造出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得不靠手工工艺的
  生产方法,资本家要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只能采取比
  较原始的剥削手段——延长工作日,即靠绝对延长劳动
  时间以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
  的产生和发展,手工劳动逐步被取代,资本家便主要采取
  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劳动管理,从而在一定的工作日时
  间内,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
  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而相对
  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
  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绝对剩
  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
  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
  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
  物。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
  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
  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
  的一个部分为前提。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
  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
  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利润和剩
  余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盖着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只
  同可变资本有关,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
  比例。这也就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
  利润率了。随之而来的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
  化为生产价格,其结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完全被
  掩盖起来,价值决定的基础也被掩盖起来。
  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了利润的分割问题。由于商品资本独立化
  为商业资本,所以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便分割
  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这种形式的分割是受平均利润
  率支配的。作为职能资本家,由于借用货币资本而以报酬
  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则表现为利息。马
  克思在阐明了利润的分割之后,还考察了资本主义在农
  业中的发展和地租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
  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
  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
  的关系。马克思揭露批判了“资本——利润、土地——地
  租、劳动——工资”这样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
  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
  化表现形式。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
  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马克思发现
  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
  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
  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恩格
  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指出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
  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1
剩余价值: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获得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叫做剩余价值。比如工人劳动获得的劳动产品的价值为10美元,而该工人每制造一件产品只获得了4美元,则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是6美元。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8-25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