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大时代”这个概念是指什么?

在很多书上看到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时代”这个词

似乎是指民国末年到国共混战到国民党军退守台湾这一段历史

具体是哪几年?

大时代 主要是指民国初年 也就是北洋军阀期间。
民国风云 中记载的是从清朝的灭亡到军阀混战。
所以我总结应该是开始在清政府的灭亡也就是1912年左右,而结束在1937年左右。 这个词既然是清朝灭亡后提出的,所以表现的就是一种创新与图强。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必须抛下陈旧的思想,而去学习新的思想,以及西方的政治体制。
在这种前提下,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上取得了突破的发展,所以将20,30年代称为大时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23
“思想史即思想模式的历史”。旧的概念是新的概念的出发点和基础。如果旧的概念、旧的理论模式已经没有多少“生产能力”了,在它的范围内至多补充一些材料,一些细节,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发现了,那就会要求突破,创建新的概念、新的模式。我们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也面临这种状况: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作家越讲越多,越讲越细。唐代文学三百年,我们才讲多少位作家?当然年代越近,筛选越不易。可是三十年的现代文学,拚命挖出不少作家来谈,总体轮廓反而模糊了。在原有的模式里,大作家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只好“博览旁搜”,以量取胜。你看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谈的作家很少,但历史线索很清楚。
黄子平
用材料的丰富能不能补救理论的困乏呢?如果涉及的是换剧本的问题,那么只是换演员、描布景、加音乐,恐怕都无济于事。
陈平原
所以我们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不光是一个文学史的分期问题,跟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百年文学史”(一八四○——一九四九),或者近代、现代、当代中国文学的“打通”,跟这些主张也有所不同。我们是要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进程来把握,这就涉及建立新的理论模式的问题。
黄子平
涉及“文学史理论”的问题。在我们的概念里,“二十世纪”并不是一个物理时间,而是一个“文学史时间”。要不为什么把上限定在戊戌变法的一八九八年而不是纯粹的一九○○年?如果文学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它的基本特点、性质还没有变,那么下限也不一定就到二○○○年为止。问题在于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是不是从我们怎样形成这个概念谈起,这样也比较亲切一些,因为在文学史研究中碰到的困难、苦恼、危机感,大家都是相通的。
钱理群
我最早“切入”到这个概念是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的题目是综合比较鲁迅和周作人的思想发展道路。从什么角度来比较?当时选取了好几个角度,最初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发现不行,太狭窄了;后来又从知识分子道路的角度考虑,还是不能够概括。最后是从列宁的话里得到启发,他讲到二十世纪是以“亚洲的觉醒”为其开端的。我从这个角度来确定鲁迅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认为鲁迅就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崛起的一个代表人物。
黄子平
“亚洲的觉醒”这里就已经蕴含了二十世纪和世界革命这样一些概念了。
钱理群
对,我觉得,既然历史的大趋势和历史任务是这样,那么鲁迅毕生都是为了促使中华民族在现代的崛起,可以说他是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巨人,他既是本世纪“民族魂”的代表,又是新的“民族魂”的铸造者。开头当然是从世界革命的角度、政治历史的角度考虑比较多,慢慢地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是一个带根本性的方面。它可以把很多重要的问题“拎”起来考虑,逐渐形成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东、西方文化撞击”的概念,找到一个比较准确的历史坐标。另外一个感觉是搞现代文学史的人都普遍意识到的,觉得新时期文学和五四时期的文学有很多相似之处,是一个更高阶段上的发展。比如“改造国民性”的线索,就一直延伸到新时期,如果切断了,就讲不清楚。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是受李泽厚那本书的影响——
陈平原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钱理群
是我读研究生期间读到的感觉比较有份量的一本书。他里边提到中国近代以来的时代中心环节是社会政治问题。我觉得这个特点从近代、现代一直延续到当代。尤其是对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文学的兴奋点一直是政治。这就显示出一个时代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对二十世纪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来说,许多根本的规定性是一致的。
黄子平
我是从搞新时期文学入手的,慢慢地发现很多文学现象跟五四时期非常相象,几乎是某种“重复”。比如,“问题小说”的讨论,连术语都完全一致。我考虑比较多的是美感意识的问题。“伤痕”文学里头有一种很浓郁的感伤情绪,非常象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我把它叫作历史青春期的美感情绪。文学中的美感意识,它是一个很内在的问题。美感这种东西,实际上就是对世界的一种比较深层的理解。它跟一时代的哲学、直观的经验、心理氛围,都有联系。美感的相象或者一致,它总是说明了许多问题的,至少其中蕴含的“历史内容”有相通之处。后来我做毕业论文的时候,考察新时期文学中的喜剧意识,悲剧意识和悲喜剧意识——
钱理群
你又追溯到鲁迅,追溯到五四时期的文学……
黄子平
我觉得一种现代的悲剧感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古代文学所没有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往深里一想,就感到是由于一种共同的“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提出来的历史任务一直在要求完成,至今仍在寻求解决的办法、途径。因为我们从小就学辩证法学得比较多,我就想如果把新时期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看作两个高潮的话,这之间是不是有一种——
陈平原
(笑)否定之否定!
黄子平
对,一种否定之否定的现象。既然它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那就带有一种整体性。可是我们的专业之间隔着一条杠;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就把这个螺旋给切断了。研究起来就有许多毛病。同时我又发现,搞现代文学的也好,搞近代文学的也好,都跟我们搞当代文学的一样,都各自感觉到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某种“不完整”,好象都在寻找一种完整性,一种躲在后面的“总体框架”。那么这种完整性是什么呢?开始只是朦胧的感觉,后来经过讨论,才一步步明确起来,它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第2个回答  2008-07-21
应该是指从1912(民国)~1949年,这是中国百年来最翻天覆地的一个时期,文化、艺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各种思潮互相激烈碰撞、冲突的大时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7-25
楼上找乐 楼主要近代的 你写的是郑和下西洋 厉害

我现在开始回答你的问题

大时代 主要是指民国初年 也就是北洋军阀期间。
民国风云 中记载的是从清朝的灭亡到军阀混战。
所以我总结应该是开始在清政府的灭亡也就是1912年左右,而结束在1937年左右。

然后 我解释下大时代这个词的意义

这个词既然是清朝灭亡后提出的,所以表现的就是一种创新与图强。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必须抛下陈旧的思想,而去学习新的思想,以及西方的政治体制。
在这种前提下,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上取得了突破的发展,所以将20,30年代称为大时代

都是自己总结的 我是这么认为 鲁迅还有一篇文章写大时代的 我记不清楚了
第4个回答  2008-07-20
看到过一些书上有你这个说法,但我认为并不是学术界界定的范畴,而是文字工作者,为了突出时代的变迁巨大,而作的修饰,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那一年。你就拿航海大时代来说吧,它是个时期,模糊的概念是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那么按着你的问题来看,我作出的回答是,民国那个时期比较混乱,没有实质的统一政府,所以按着近代史来看,我认为,你所说的大时代应该是从1927年,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代替了北洋军阀政府,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是根据新中国的开创的历史轨迹来定位的。国家从封建社会走出来之后,经过整合重组的混乱状态,又重新走向了统一,我想这就是你所问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