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关于广东的自然灾害科技小论文

内容:分析自然灾害与环境的联系 灾害要举实例 应对的措施与效果 字数400----600之间 (时间45分钟内 过时作废)

近年来,广东频繁遭受自然灾害。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台风灾害,每年的夏秋之际来自热带太平洋的台风定期的光顾太平洋西岸的大陆地区,广东处在亚洲东部沿海地带特别是处在台风必经的路线上,所遭受的灾害就尤其明显,加上广东地势西高东低,刚好使得风借地势所造成的灾难就更加严重。 广东刚好处在地中海-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所以呢?地震的发生是必然的。好在广东的地理位置是处在地壳的死亡地带,所以地壳活动并不会太频繁,所造成的影响就能降到最低;加上广东的绝大部分商品房都进行了防震的建筑,所以地震对广东的影响就小了。不过,地震灾害始终影响广东。 以上两点是由先天因素造成的,但是只要人们事先走好预防准备就能在灾害面前把损失降到最低,厦门政府已经做的还不错。 山林火险和赤潮影响较为严重。 广东的树林绿化面积的比率在全国还是占前列的,所以到了秋冬和夏季比较干燥和高温的天气下山林火险就比较容易出现,只要加强人们的预防教育还有加强园林的巡逻力度就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还有就是加强一系列的警报系统的建设。 由此,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地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地震监测、分析预报水平和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对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法律体系、宣传教育和应急预案四个社会减灾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建立健全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制,使广大民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 也可以加大对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成了“水口库区防震减灾工程”、“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成立配备专业设备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使广东综合防震减灾水平和能力有较大提高。 其中,“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的建成可以实现地震观测从模拟到数字化的质的飞跃。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可以使广东的地震监测系统、分析预报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逐渐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多媒体化。 我们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广东灿烂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7
环境史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的一门新学科,它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着力探讨历史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既有和谐共生的一面,也有紧张对抗的一面,而后者往往倍受环境史学家的青睐。自然灾害因此而成为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人类来说,所谓自然灾害,是指因不可抗拒或难以预测的自然因素(诸如火山、地震、干旱、洪涝、沙尘暴、泥石流、虫灾、瘟疫等)或人为因素(诸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引起自然变异,从而导致严重损害或危及人类生命、健康、财产和栖息环境的祸害。自然灾害往往是天灾与人祸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在环境史学家看来,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历史,是自然被改造和被破坏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自食苦果和需要自我反省的历史。因此,大量环境史著作都是以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人类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极端表现形式——作为主题,以警醒自诩为“自然主宰”的人类,并倡导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往往是环境史学家要着力探讨的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比如美国环境史学家特德·斯坦伯格在2000年就出版了一部名为《上帝的行动:美国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的历史》的著作。 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灾害问题就一直存在,这可以从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中得到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诺亚方舟和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等传说都可以视为自然灾害史的资料。灾害史的资料还大量散见于中外的各类历史文献之中。 自然灾害一旦出现,社会的抗灾自救能力就会经受严峻的考验。如果抗灾工作井然有序,就可以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整个社会就可化险为夷;否则,灾害影响所及,远不止于人口伤亡……
<<<<<全文未完,本文约3511个中文字,未计算英文字母、数字>>>>>
已经是会员的请点这查看全文,点卡用户将从您的卡中扣除一点。
成为会员步骤如下:注册用户名→银行汇款→填汇款确认或者在线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