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为什么会输?

如题所述

武器以及战争观念严重落后。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列强的大炮射程是我国常备大炮的数倍。广州虎门炮台经过林则徐紧急升级,也不过是在原来红衣大炮的基础上加大(所谓八千斤大炮),不仅笨重,更是花费很大,不可能全面装备。由于大清在虎门的装备得到了升级,英军在广州打不下虎门炮台,就转去天津完全没有升级过的大沽口,一举突破,大清只能投降 --- 销毁虎门炮台的大炮。结果英军返回虎门一举夺关,广州由此陷落。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列强依然在大沽口、广州下功夫。我们的海防还是那么不堪一击,而英法的武器却已经升级(射程和精度)并且用密集队列射击和替补,弥补装弹时间过长的缺陷。而我们对此竟一无所知。楞是用2万骑兵杀了过去结果全军覆没,京郊再没有一支部队可以抵挡英法联军了!那当时我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有的,那个时候我国的远距离弓弩的射程是高于英法的洋枪的。只是清政府的大员们坚信自己的马背和马刀无敌于天下,同时,蛮夷们膝盖不会打弯,用跟竹竿子就能够挑个大跟斗(真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的!)。。。。。
大清就是这样输了两次鸦片战争。闭关锁国让国人麻痹不堪了,大清根本看不到世界的革命性进步,和大航海时代所具有的强烈的侵掠性。少惹事,过日子是整个上下的主基调。太平天国不太平了,那就镇压,看看,八旗子弟的刀枪还是锋利的吧!
我最近看了一些介绍我们的好东西的文章,这些文章无不大大渲染这些东西的厉害,动不动就“震惊世界”,“举国欢腾”,米国“崩溃”列强“绝望”,怎么就感觉国人的心态回到了鸦片战争那个时代的浮躁呢! 东西是不是好是靠打出来验证的,我们打过吗?没有!那“欢腾”个啥子? 不想再输一次就再埋头苦干它几十年,那个时候不用自己欢腾,别人从你说话做事的底气上就能知道你是不是好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8
一、当时鸦片流入我国,大量的荼毒我国人民,使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上鸦片,而且当时的青壮年也都在靠着吸食鸦片来度日。所以在遭到侵略的时候,只能靠着原有的军队,甚至没有合适的人选扩充当时的军队。

二、由于当时鸦片是非常暴利的,在那时许多政府官员也都参与其中,从中谋取暴利。这就导致当英国侵略中国的时候,政府内部是极不团结的,这也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因为在当时的确有些人民想要反抗侵略者,也有人会自己组建起来武装力量来反抗侵略者。但是这些武装力量还没开始发挥作用,就会被当时的清政府镇压下来。这个做法就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四、在当时清政府的统治之下我国一直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这个举措导致我国的思想观念跟不上那些列强国家,当时的军队也不如那些列强国家的士兵训练有素,且军队武器也非常落后。
第2个回答  2020-09-07
精神力的差距。
为了饭碗的奴才能打得赢受武士道指引的效忠者吗?
第3个回答  2020-09-07

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1次战争。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能集中大部兵力转沿海城市,占领经济命脉之地,战斗中常以正面攻击与侧翼包抄相结合之外,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到了19世纪30年代,更加没落腐朽,不仅经济停滞,十分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
随着鸦片的输入,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越来越依赖这种毒品来消磨荒淫无度的寄生生活。他们既接受内外烟贩的收买,又依赖这种毒品的走私,从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着两广总督或粤海关监督的旗号,威风十足地从伶仃洋驶进广州。清廷的贵族大臣,则从广东和沿海官吏那里,获得丰厚的贿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为这种“通商”关系里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烟与反禁烟、战与和的问题上,他们始终摇摆不定,在整个战争中,始终没有坚定的方针。从皇帝到将军、督、抚,战守无策,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当战争受挫时,他们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当议和投降比打仗有利于维系摇摇欲坠的统治时,他们就屈辱投降。
《南京条约》文本
《南京条约》文本
政治上的反动和腐朽,带来了军事上的无能和腐败。辽阔绵长的中国海岸线,长期疏于战备,有边无防。以八旗、绿营为主力的清军,长时期养尊处优,懒于训练,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将帅素质低下,军事思想保守落后,不会组织、指挥打仗。鸦片战争爆发后,许多将领不谙敌情,株守建筑落后的营垒要塞,一线防御,不顾纵深侧后;许多地区的守军,远远看见敌军即开炮轰击,未等敌军靠近,便一哄而散,逃之夭夭,甚至举起白旗投降。宁波、余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战自弃。而以林则徐、邓廷桢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虽有决心,有成果,但他们最终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徒有救国之志,而无尺寸之权”(诗人陆嵩语)。任用投降主义分子耆英、伊里布等去抵抗侵略者,无疑是缘木求鱼。
脱离人民、反对人民甚至镇压人民起来反抗侵略者 在民族自卫战争中,清朝反动政府不广泛动员、组织民众,单靠有限的军力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分兵把口,本来是敌寡我众的形势,但在实际战场上却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甚至当中国人民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者时,他们却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责他们“潜相煽惑”、“为害甚大”,横加反对、破坏、镇压,直至堕落到去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爱国人民的抗侵斗争。这样的反动、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史书评价
赵尔巽等《清史稿》: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呜呼,悕矣!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