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决定于什么

如题所述

人性决定于受教育程度和生长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可能父母是坏人,但是他在好人的环境长大,长大以后也会变成一个好人,这个人比如说杨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0
人性的本质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以此而得以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外国古代虽然未见有如中国古代就人性善恶的争论,但对人性善恶的见解又会广见于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善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扩而充之,便可形成仁、义、礼、智的善性。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荀子·性恶》)善性是后天人为的。性无善无恶论,这包括: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4]墨家的性“素丝”论,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道家的性“素朴”论,庄子认为人天生本性上是无知无欲的;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性有善有恶论,这包括先秦世硕等的有善有恶论,汉杨雄的性善恶混论,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论等: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认为人性绝非在“初生之顷”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随着环境和教养的不同,“性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和不断完善的;北宋的司马光的人性的先天不等论,司马光认为人生来在人性善恶上就先天不平等,无论圣人还是愚人善恶都是兼而有之,只是有些在善性上会占优势,有些人在恶性上会占优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20
人性决定于这个人的品质,以及这个人有没有担当,值不值得做朋友。
第3个回答  2020-09-20
人性决定了人的个人命运,以及个人的人生轨迹是非常的现实和残酷的
第4个回答  2020-09-20
人性决定于 后天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