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到底有没有用?

如题所述

对于普通人来说,复读一次都是一场心理和身体的挑战,那么复读多次的考生到底是怎么想的?应不应该、值不值得呢?我觉得,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要区别对待。

2001年4月3日,国家教育部公布了高考改革新举措,取消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允许25周岁以上的考生报名参加高考。

当年,便有16265名大龄考生走进考场,占全国报名总数的0.36%,最后有1900多人被录取。这一政策的开放,确实让不少人重燃信心,也重拾了旧梦。

既然大龄考生在高考政策的允许范围内,那么选择考与不考,就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他们当然可以考,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是重复多年考试的选择、非名校不上的做法,究竟有多少现实意义,却是可以探讨的。

梁实和唐尚珺,恰恰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案例。据媒体报道,梁实除了是高龄考生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民企老板。他之所以执着于参加高考,并且非四川大学不上,和自己出生知识分子家庭,一直有个名校梦有关。

对于梁实来说,家庭经济生活早已经不是问题,参加高考无非是志趣问题,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消费。

而唐尚珺的情况则不然。他从20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后,就一直选择复读,一直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准备高考上。家庭条件比较困难,还曾经历过父亲病重无钱医治,从中国政法大学退学挣2万块的“复读招生费”。

而且,唐尚珺曾先后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录取,但却仍执着于中国科技大学。

鉴于唐尚珺的现实条件和境遇,可不可以有些变通呢?事实上,唐尚珺当年也完全可以通过贷款或者其他渠道来筹集那2万块钱,然后等到毕业工作挣钱后再偿还。而如果唐尚珺早些年就选择一所不错的大学就读,然后毕业工作,难道挣不到2万块钱吗?

要知道,这12年,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是最黄金的12年。在依循自我志趣的同时,也有必要量力而行。如果因为这份执着,给自己和家庭造成了一定的负担,甚至是一定的伤害,就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份执着究竟有无必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01
当然有用,复读一年一般都涨分,考个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