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人生的榜样

如题所述

历史上,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有促使自己成长的偶像。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后仍能振作精神发愤著书,用十年艰辛换来一部《史记》,这是因为他想到先贤身处逆境却意志坚定,历尽磨难而成就大业,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东汉末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以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打击匈奴势力,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奴役,恢复西域与内地的联系,重建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靠的就是“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均为出使西域的先贤)立功异域”。鸦片战争前担任两广总督的邓廷桢之所以主动查禁鸦片走私、收缴鸦片、整顿海防,为禁烟斗争和反侵略战争做出重大贡献,是因为他佩服林则徐的主张,自觉做到见贤思齐。相反,纵观历史上的许多反面人物,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出逆历史潮流的举动,或因错误选择偶像而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或根本就没有什么偶像和正确、高尚的追求。直至今日,有识之士多以成功人士、英雄模范为榜样,系牢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踏踏实实干事创业;沉迷追星、向往奢靡、浑噩度日,只能给人带来厄运,演绎“理想迷失人生苦”的悲剧。

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正是由于确立偶像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国人特别推崇那些向善、向美的偶像,尤其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以《三字经》为例,这里面就有许多偶像,譬如为教育孩子三迁择邻、折断机杼的孟母,九岁就知道关心父母冷暖的黄香,“囊萤映雪”的主人公车胤和孙康,教子有方的窦燕山,四岁便知“让梨”的孔融,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的苏老泉,身背柴草还在读书的朱买臣,“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等,这些先贤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说到底,学习《三字经》就是为了让青少年从小埋下优良品德与崇高精神的思想种子,筑起传承文明精粹的民族魂魄。伴随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国家又涌现出许多可供今人借鉴和效仿的榜样,谁能主动地见贤思齐,谁就能汲取丰富的道德营养,从而创造精彩的人生。

“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的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的确,偶像如同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差距,只要别人有优长,就应该虚心学习。确立偶像,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从长计议,持续培养。要而言之,确立偶像,首先要有谦逊的态度。只有具备自知之明,经常不满足自己的学识和品行,才能及时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萌发向别人学习的强烈愿望。其次要勇于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缺点和错误不可怕,抓紧改正就好。再就是要学以致用。有了好的偶像,应该分析人家好在什么地方,自己怎样努力才能赶上。一听到模范事迹就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待到实际工作中仍旧按部就班、我行我素,“学起来激动做起来不动”,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万万不可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