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故乡的散文

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老师让朗读,两三分钟左右
太多了,老师让脱稿,拜托各位替我想想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这是顶好的一篇还念故乡的散文,,朗读起来琅琅上口,老师肯定会喜欢的。当年我朗诵这篇还获了三等奖,三分钟可以读完,,极力推荐。希望喜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3
思乡,也许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千百年来唯一的宿命。从未品尝过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凉,直至我也沦为无奈的游子的时候,我才蓦地发现,那看似自由自在、漂泊在外的游子那潇洒不羁的背后,其实隐含了多少有家不归的无奈与心酸。
总在梦里回到故乡。梦里的故乡也有她特有的标志:震彻心扉的钟声总在破败的小学教学楼里直冲云霄,泥泞的小路上参差不齐的脚印刻着人们活着的痕迹,高高矮矮的土坯房始终坚持不懈地守着它们足下的土地。哦,还有那倚门望归的妇人,脸上那无情的皱纹肆意地昭示着岁月的沧桑……呵!这故乡的风情,缠绕了我多少快乐的童年和久违的梦乡。
梦,总是不变的,只是这个世界已不知不觉的空虚。意识到这个喧嚣的都市容不下像我这般忧郁的人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惆怅。
故乡在光阴的流逝中逐渐褪去了她原有的容貌:再也听不见那发人深省的钟声,坚硬的柏油路面上再也留不下足迹,密不透风的高楼大厦让人感到一阵的窒息。我莫名地惶恐:难道这一辈子注定要漂泊在没有故乡的迷茫中?但值得欣慰的是,那倚门望归的沧桑的妇人,依然苦守着那没有尽头的等候。但同时,也令人心酸。
记忆的碎片拼凑着我的童年,童年,却贯穿着母亲的深深呼唤,深情和嘹亮回荡了我的一生。我想,再没有什么能比这思念和依恋更深切。
总是选择在深秋的时候回到故乡。因为也只有在深秋的时候,那踩不出足迹的柏油路才会被飘落的梧桐叶所掩盖。也只有在深秋的时候,我的眼里才会充满那似曾相识的颓废。那是故乡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底蕴。也只有这样的底蕴,才能勾起我对故乡那特有的情愫。
我回去时,母亲总会站在村口等我。当看到我的身影时,母亲便会跑过来夺过我的行李。一边依着我往家里走,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着一些琐事。母亲说什么我已记不清,只是母亲那被岁月修饰的沧桑让我的眼里一阵发潮。呵!我那一生都挂念我的母亲。
梦里再梦到故乡时,梦到什么也记不清了,只是蒙胧中感觉得到有一双期望的眼睛和一面惨白的墙壁。醒来后,满脑海便全是那无法理清的愁丝。
哦!怀念你,我的故乡!我那已故去的家乡!
第2个回答  2008-09-23
不知是因为天气变冷的缘故,还是自己的心理作用,最近常常在梦里回到了远在西北的家乡,也或许是一种情节,一种留恋。
和许许多多离乡背井的游子一样,故乡的印象由最初的清晰变的模糊不堪,那种感觉就象一滴墨水在水中慢慢的蔓延、扩散、消失,最终融入每一个分子当中。我的思乡情节也如同哪滴墨水,由浓变淡,由近及远的消逝,他已经变成了我生命当中的一条甩不掉的随者,真的如李清照所说的那样“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吗?
离开了象牙塔,走进了松藻,融入了生活;由此也爱上了怀念,习惯了麻辣,品味着酸甜。而我的理想也从遥远的祁连山下的沙漠戈壁起飞,飞过了三湘大地,降落在雾都山城。回想起八年的求学和就职的坎坷生涯,更加把我的思乡之情浓墨重彩的勾勒在眼前。那一直以来让我魂牵梦绕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故乡,是我心中永远的挂牵;那名驰千秋的夜光杯盛满了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的文明史,也让我饮尽了思乡的“葡萄美酒”。
多想再次伫立在黄土高原,望着那慢慢坠落的夕阳和那红灿灿的晚霞;
多想再次登上大漠边陲的汉明长城和经历沧桑岁月风蚀过的烽火台,遥想浴血将士在狼烟四起、飞沙和大漠寒风的洗礼下英勇顽强、不怕苦难、尽显英雄本色的壮烈。
第3个回答  2008-09-23
柯灵的《故园春》,可能字有点多,但个人非常喜欢,所以就推荐了。你要朗读的话可以截取前面部分,到开始讲社戏就差不多了。
全文地址:http://hk.netsh.com/eden/blog/ctl_eden_blog.php?ctlObj=blog_log&iLogID=325752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9-23
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