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正确地歌唱

如题所述

如何通过歌唱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歌唱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也是表达情感的良好方式。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然、自信、有表情的歌唱是演唱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科学的发声训练、清晰的歌唱语言、丰富的情感表达等是小学阶段应具备的基本演唱技能。这些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训练。在训练中,教师应注意避免枯燥、乏味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因此,老师创设各种形象、有趣、实效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这些基本技能提高其演唱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良好的歌唱姿势
良好的歌唱姿势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歌唱技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如翘下巴、挺肚子、牙关紧闭、嘴张不开、眼睛乱看等毛病,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状态: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弛,双脚稍微分开(可一前一后),重心站稳,头部端正,双眼平视,上胸畅开,小腹微微收拢,面部表情自然等。
从小培养学生保持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是演唱发声的基础。如果演唱的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歌唱的呼吸,影响歌唱的发声。正确的歌唱姿势要注意身体自然直立,头略轩昂,精神饱满,两肩放松稍向后展,双手自然垂下,小腹微收,全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而又无僵硬感。在演唱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歌唱姿势。在学生演唱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伏在桌子上唱,有的靠着椅子懒散地唱,有的弯着腰,手撑着下巴没精打采地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通常会训斥学生,让学生按照要求坐好,但在实际活动当中,这种方式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一会儿又“原形毕露”,把老师的话语丢置九霄云外,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学生在这种情形下歌唱,怎能唱出自己的感情呢?如果教师能做到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活动,不断地提醒、强化学生保持正确演唱姿势的概念,避免用生硬、苍白的语言来教育学生,也许会取得比简单的训斥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出示下图和学生一起开展“看一看、学一学”的游戏。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图片中几个同学的姿势,辨别哪种姿势是正确的。再号召所有的同学一起学一学正确的姿势,学生通过比较和亲身体验后印象一定很深刻。
在演唱刚劲有力的歌曲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学习解放军叔叔”的活动。学习解放军叔叔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的站姿,欣赏一首军人叔叔演唱的歌曲,甚至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学着解放军叔叔的样子,挺胸收腹,精神饱满地唱出歌曲的刚劲有力来。此时,学生将自然地处于小腹微收、全身处于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这就很有利于表达歌曲的情感了。
二、正确的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清晰的咬字对唱好一首歌曲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训练时进行一些纯呼吸练习,如闻花、抽泣、呵气、咳嗽、高音喊叫等,体会吸气、呼气的动作和位置。在纯呼吸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呼吸控制练习,如吸气→控制→吐气→……使学生逐步学会有节制地控制气息的能力。
要让学生掌握歌唱呼吸的基本方法,即胸腹联合呼吸法,运用胸腔、横膈膜、腹肌共同控制气息,使肺部气息容量增大,控制自如并有明显的呼吸支点。在吸气时,用口鼻同时轻柔、平稳地吸气,要深而自然舒展,身体各部位应自然协调,不要僵持;使气息深入肺底,膈肌下沉,胸腔两肋张大,胸廓下部稍感膨胀,并注意保持;在呼气时,两肩、颈部、下颌及口腔各部位要绝对松弛自然,用胸、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使气息的运用控制自如注意保持气息,使声音获得气息的支持,不可一泄无余。简单地讲就是打哈欠,使发声器官打开通畅,喉结位置放下。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多做打哈欠吸气的练习,体会喉结的放下稳定和喉结的放松打开,歌唱发声时强调保持吸气的状态,也就是为了使喉头处于较低的位置,始终放松打开,而不堵塞、挤紧。同时强调声带拉紧闭合、向下挡气,也促使了喉头的放下稳定和喉咙的打开放松。只有依靠平时的发声练习去仔细体会,并经过长时期的有意识的训练,才能形成正确的下意识的方法和习惯。不过,教师的演唱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给学生实际的感性认识。正确的示范还能胜过太多或重复的讲解,使学生能在教师正确的示范中,找到自己发声上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三、 科学的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唱歌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歌唱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的基本状态下,确立起较完整、较系统又科学的发声方法,使歌唱达到气息扎实稳定、喉咙松弛打开、声音优美悦耳、位置通畅圆润、咬字清晰准确、感情真挚动人的境地。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在人身上制造乐器,这种乐器不同于其他乐器,它完全受人的高级系统指挥,外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列宁说过:“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在任何创造发明中都需要想象,发声训练也不例外。在发声训练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使得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和把握,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还常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和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嗓音、生理条件与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在发声训练中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也是各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学法。比如一些内向的学生,在发声训练时,提不起精神,发声状态不到位,不积极。教师就应注意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谈一些使他们感到愉快的事,在他们情绪达到一定的兴奋时再练声,效果就会好一些。还可采用激将法,逼着他们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多唱一些顿音或跳音,这对他们的状态和机能反应的调节有利。对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要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多用鼓励、表扬的教学法,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对一些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应耐心启发、诱导,重复讲解多遍,使他们能够接受。练习曲应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某些长处和优点,以攻其坚,进行针对性的发声训练,从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能贯穿到训练的各个环节中。
总之,发声训练要符合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状态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学生能掌握较系统、完善的发声方法和技巧,为以后演唱歌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清晰的歌唱语言
清晰的歌唱语言是歌唱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古往今来,在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有一句精辟的行话,叫做“字正腔圆”,这是我国一贯追求的基本美学之一。试想,如果在演唱中,听众听不清表演者所演唱的基本内容,那么,又怎能传达基本思想感情,打动观众呢?从小培养小学生清晰的歌唱语言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音乐课堂中,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高位置、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也进行一些绕口令练习。
在歌词朗诵活动中,需要强调的是,朗诵要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丰富的情感,使朗诵的声音具有高位置。并且要注意母音的纯正,子音的清晰。不能出现“a”不像“a”、“o”不像“o”等母音含混不清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借鉴传统戏曲、曲艺中绕口令的练习,穿插到音乐课堂中来,借以训练我们歌唱语言,使歌唱语言清晰、有力。如“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东洞庭,西洞庭,洞庭山上一根藤,藤条顶上挂铜铃……”等等,通过诸类练习,逐步加强学生咬字、吐字的能力。
五、丰富的情感表现
众所周知,演唱情感的表达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就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之说,这里所强调的就是情感的表达。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情感的变化运用,这样才能适应准确无误地表达复杂多变、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的感情。这种能力不是教师用几个形容词对演唱的情感加以解说就能够达到的,需要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获得此种能力。如: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把握歌曲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感受歌词的意境和思想。或者让孩子对声音的概念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唱一首抒情轻柔的歌曲时,可以想到“洁白轻柔的白云”,使声音更加优美、透明;当唱一首轻巧的歌曲时,可以想到“调皮的小雨点”,使声音更加跳跃、有力。还可创设各种音乐舞会的场景,配乐朗诵会……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边歌边舞,用无声的语言及各种形式来充实演唱,渲染演唱气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