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爱社交了?

如题所述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爱社交可能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

    数字化生活: 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虚拟方式保持联系,这可能导致面对面的社交减少。

    社交媒体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导致虚拟社交取代了真实的社交,同时社交媒体也可能引发社交比较和焦虑。

    社交焦虑: 一些年轻人可能面临社交焦虑,害怕与陌生人交往,这可能导致他们避免社交场合。

    工作和学业压力: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使得年轻人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工作和学业上,剩余时间用于社交的机会减少。

    个人兴趣和偏好: 一些年轻人可能更喜欢独自进行的活动,或者有特定的兴趣爱好,这可能减少了他们与他人社交的时间。

    城市化和迁移: 城市生活可能更加繁忙和孤独,使人们很难找到时间和机会去社交。

    经济压力: 经济压力可能导致年轻人节省社交活动的开销,以应对生活成本。

    社交结构的改变: 家庭结构和社交关系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和机会。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和社交焦虑症,可能导致年轻人减少社交活动,因为他们感到难以面对他人。

    社会文化影响: 社会价值观和文化风格的变化可能影响年轻人的社交行为。

    总之,现代社会的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年轻人不爱社交,但是社交对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仍然非常重要。鼓励年轻人在保持虚拟社交的同时,也要努力维持和加强面对面的真实社交,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如果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建议考虑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建议和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30
昨天,有一个话题登上了热搜--“线下独处线上热闹成常态”,迅速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大部分网友都同意此观点,认为自己存在社交恐惧,更喜欢线上虚拟社交。
随着社交工具的不断升级,人们在沟通时往往会选择比较便捷的方式,发个语音、打几个字就能解决的事情,没有必要再打电话或者见面沟通,信息快速、便捷地传递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
但是,由于过度依赖于线上的虚拟社交,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不愿意走到线下,与别人进行真实的、面对面的沟通。很多人认为自己存在社交恐惧,有些人甚至与朋友几个月不见面,全部通过线上进行交流。
很多年轻人过度依赖于线上的虚拟社交
据统计,我国独居青年超2000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喜欢与别人相处,喜欢自己一个人“宅”在家中。但是,在线上他们却非常积极,与朋友聊天、打游戏,给别人的朋友圈点赞、评论,十分活跃,俨然是“社交达人”,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在网络上,有人将有社交恐惧的人称为精神上的芬兰人。因为芬兰人不爱社交,极度重视个人空间,他们在排队时两人之间相隔的平均距离为74.9英寸(1.9米),这种“芬兰式排队”又称“社交恐惧式排队”。
芬兰式排队
很多90后、00后认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芬兰人,在与别人相处时会十分不自在,甚至还会出现脸红、手抖、恶心、出汗和心跳过快等症状。
大家来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以下“社交恐惧”症状:
在厕所隔间内听到外面有人打电话,宁愿蹲到脚麻也要等到对方打完电话、出了厕所,才敢从隔间里走出来。到快餐店吃饭,如果没有单人座位,宁愿不吃也绝不和陌生人拼桌。给不熟悉的人打电话,特别希望对方没听到或者关机,这样既可以避免和对方交谈,又有了说服自己的理由:“我给他打电话了,但是他没接。”去商场买东西,特别怕导购向自己介绍产品,而且不买东西不好意思出来。网上聊得特别火热,现实中见面后却一句话也没有。与同事在公交或地铁相遇,立刻装睡当作没看见,实在装不了,宁愿提前下车也不愿跟他同行。
除了以上症状之外,很多人还害怕听到电话响,害怕和认识的人打招呼,害怕认识新朋友,给别人打电话前要做心理建设,加别人好友时反复思考验证消息,连抢红包都不敢第一个抢,甚至跟明星一样,走在路上害怕别人认出自己,一出门就用墨镜、帽子、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
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全民宅在家中,加剧了这种状况,让许多人连出门都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社交?为什么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成为恐惧社交的“空巢青年”?
01:没时间社交
当前,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加班工作成为许多上班族的常态,很多人做着“996”的工作。
下班回到家中,无论精神还是身体,都十分疲惫,实在没有精力与同事、朋友再进行吃饭、唱歌等社交活动。长此以往,很多人渐渐就会形成“习惯”,从而害怕社交,社交恐惧就由此产生。
经常性的加班让很多人没时间社交
02:真实社交成本高
线上的虚拟社交除了信息传递便捷、快速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社交成本低,也就是省钱。只需要一部手机和无线网络,就可以与朋友无限畅聊,没有其他额外的花费。
真实社交则不同,朋友见面,吃顿饭、看个电影、唱个歌、喝个咖啡……这些都增加了真实社交的成本。所以,出于成本的考虑,很多人会选择虚拟社交代替真实社交。
看电影等活动增加了真实社交的成本
03:自我保护的需求
对于很多90后、00后来说,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太难,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与对方相处,才能确认对方真的与自己兴趣相投,对自己没有恶意,才敢打开心扉,真正接受对方成为自己的朋友。
在这期间的时间和费用成本着实不少,很多人出于成本和自我保护的考虑,宁愿不交新的朋友。
与新朋友需要长期相处才能互相接纳
当前,社交恐惧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有调查显示,在社交中不焦虑的人占5%,极度焦虑的人占12%,相对焦虑的占73%,没考虑的人占10%,相当于十个人里,九个人都存在社交焦虑。就像网络段子说的那样,现在没点心理问题都不好意思出门。
那么,存在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应该如何摆脱社交焦虑,让自己重归真实社交呢?
首先,要增强与朋友的情感交流
摆脱社交恐惧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社交,越是恐惧社交就越要增强社交,通过不停的尝试,让自己对社交脱敏,这就是脱敏疗法。
通过向朋友、同事、亲戚倾诉自己的焦虑、压力和不安,以获得他们的慰藉。再或者尝试着当朋友的倾听者,帮助他们疏解压力,既所以增进彼此的感情,又可以帮助自己对社交脱敏,可谓一举两得!
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其次,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存在社交恐惧的人,可以尝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的帮助自己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减少自己对社交的恐惧,让自己慢慢的从线上的虚拟社交中走出来,勇敢地走到线下,与人真实的交往。
兴趣爱好就是一个连接线上和线下的桥梁,也是减少社交恐惧的一种方式,因为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焦虑、不安和恐惧往往会被兴奋和热情所替代,更容易走出自己为自己划定的限定圈,敞开心扉的与人交往。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最后,要加强学习以增强自信
其实,很多人存在社交恐惧,就是因为不自信,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害怕做错事情被别人嘲笑,害怕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渐渐变得不愿与人交往,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社交恐惧。
存在社交恐惧的人,可以利用自己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通过网络或书籍学习专业知识和兴趣知识,让自己对本职工作更加专业,对兴趣爱好更加熟悉,提高自己的情商,了解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自信。
有了自信,社交恐惧自然就很容易克服,也就更加愿意走出虚拟世界,来到现实中与朋友交往,高谈阔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自己成为人群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不断加强学习以增强自信
社交恐惧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由于不自信而产生的,不愿与人交往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只不过,社交恐惧将这种本能扩大化了,扩大到自己无法掌控,从而产生了焦虑、不安和恐惧的情绪。
如果你也存在社交恐惧,可以尝试使用上面的三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状态,让自己从虚拟社交转变到真实社交,从“独居动物”变为“群居动物”,自信、大胆的与别人相处,创造自己更加光明广阔的未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4-30
一是,社会环境。
我们小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不发达,需要和周围的邻居、离得比较近的亲戚搞好关系,必要的时候互相帮助。社交是必须的。家长就会要求孩子,见了邻居的面必须有礼貌,热情打招呼。亲戚来了要热情招待。
那时候,人们闲下来,或者逢年过节,会聚到一起打牌喝酒,甚至凑一起看电视,看国庆阅兵。忙里忙外,觉得热闹又喜庆,不会觉得烦。
现在,互联网发达,人们购物通过网络,休闲方式更多样化,一部手机承载了一个人大部分的喜怒哀乐,分给外人的时间本来就少。
以前过节走亲访友,总会强行拉着孩子,花几个小时赶到,为的是顺便去改善生活吃顿好的。
现在走亲访友,开车去,十几分钟就到,坐一下,一杯茶水还没放凉到可以入口,人就已经到下一家了。流于形式。加上现在孩子对这种已经变味的亲情不太感冒,所以家长也不会强烈要求孩子一定要参与。
而且,如今的社会安全性导致大家互相防备,有些对门邻居住个10年8年都不认识不熟悉。非必要不会打招呼,自然无法产生互动。
二是,个人心态。
爷爷奶奶那一辈,觉得人丁兴旺才好。家里人越多越热闹。我爷爷奶奶去世之前那几年,过年时候还有很多年轻人大年初一去拜年,那些家长还会要求孩子给爷爷奶奶磕头。
爷爷奶奶也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荣耀。村里这么多人都来看望,非常有面子。
其实那些年轻人,有很多是不情愿来的,有些是极反感磕头的。
后来,来拜年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大年初一到处串门的人也少了很多。
他们说,一年就这过这么一次年,与其跟别人寒暄吹牛,伪装自己,不如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玩,吃些美食。
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如此,觉得时间花在无效社交上,还不如独自过个舒服的周末。虽然时间可能也是浪费掉了,但最起码自己感受到快乐,没有拘束。
在关于Z时代的讨论里,歌手蒋先贵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于这个世界唯一的链接,就是感受”,这个感受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不被胁迫的。
三,恋爱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年轻人,绝大部分无需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即便不结婚,也不会被周围的人使劲嘲笑,不需要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
孩子结不结婚,已经不再是父母最担心的事情。他们最关心的,反而是孩子在一段感情里能不能够得到快乐,能不能够得到滋养,获得幸福。
从年轻人自身而言,爱情如果让他们投入太多精力,会让他们直接吓退。
Z时代短片里,一位被采访者说道“爱情是不是被构建的过于高尚了?没有对爱情过高的期待,自己的焦虑都缓解了”。她这段话引起很多年轻人的共鸣。
对待爱情的态度,从强求,到随缘,心态放松了,心情舒缓了。放下焦虑,更加脚踏实地的生活,反而更容易遇到同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