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浪大师”沈先生是他在流浪,还是我们在流浪?

如题所述

上海“流浪大师”沈先生他在流浪,我们的心跟着在流浪。

近日,上海一位“博学”的流浪汉沈先生走红。面对陌生人的镜头,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左传》《尚书》,且金句频出,颇具文采与思辨性,他因此被冠以“流浪大师”的称号。

而根据媒体核实,沈先生系上海人,已流浪26年,他曾是上海某区审计局公务员,1993年起因病休假至今,26年来薪酬按相关标准正常发放。

沈先生意外走红后,其邋遢的外形和清晰的口才、思辨之间的巨大张力,包括复旦大学毕业的谣传,让外界对他的身份和经历倍感好奇,围观拍摄和采访蜂拥而至。而对沈先生的盲目抬高,以及毫无节制地打扰消费,显示出一种镜头时代的盛景奇观,也引发了诸多批评。

沈先生的体制身份,让不少人感到意外,而根据他解释,自己并不热爱审计局工作,以及在单位捡垃圾被冷眼的事实,正是促使他流浪的因素之一。当然,这份工作还是提供了兜底性的保障,26年来每个月都会给他发放2000多元的工资。

对沈先生这样的边缘人,有基本的救济是理所应当的事。但正常情况下的社会兜底,应该是由民政部门通过低保体系来完成,而不是通过工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4
最近流浪大师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火了之后,许多网友也是不远万里也要与大师坐而论道,”流浪大师“总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他引经据典,深处浅出给大家讲解,独特的个人魅力也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点赞和转发。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这句话值得推敲,在这个物欲纵流、娱乐至上社会,真正以读书来净化心灵、洗礼灵魂的大师屈指可数。”流浪大师“的生活窘迫和那些靠着这样那样巧合或者炒作上位的小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而“流浪大师”也是让我们看到了高贵的灵魂不会被不修边幅、衣衫褴褛的外表所遮盖。
大部分人去关注这些大师,其实只不过想给自己增加一个“谈资”,而并非想汲取真正的知识。

门庭若市,究竟是对文化的仰慕还是在蹭红。大师只是身体在流浪,而大多数衣着光鲜的世人却一直在精神上流浪⋯
物质过头了是庸俗,精神过头了是迂腐。物质丰富精神缺乏的人,也很容易空虚的。然而精神富足,物质匮乏的人反而很容易感觉充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