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听安徒生的童话故事?

如题所述

首先,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里,不仅只有离奇的情节,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生活经验也是极其丰富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每一件事,几乎都能从童话中找到相似的情形。
我们能在童话当中获得很多启示,甚至学习到很多知识。童话故事里,真善美通常都能战胜假恶丑,这就对我们的孩子传递了一种正能量,让孩子感受到,无论遇到了多么可怕糟糕的事情,只要一直向往着光明,心存善念,最终所有困难都会被美好和幸福所取代。
其次,童话属于儿童文学的一种,它的语言通俗易懂、充满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童话的方式来向孩子传授知识,传递某些信念,无疑是最佳的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8
因为孩子的世界比较天真,会认为小动物会说话,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力,在动物园里看到小猴子,小动物,等再听故事,孩子总会联想到那个童话世界。
我家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于是我就从他同学妈妈那知道小柠檬-听儿歌故事,没想到真的很好用,里面的故事种类很多,可以边玩边听,里面还有启蒙英语,国学,小孩子很容易理解,他有时候可以自己听,我就可以做别的家务,宝妈们真的可以试试。
分享是人类的天性,会不会是孩子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和大人们分享他们认知呢?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就喜欢让别人给我读安徒生的<海的女儿>。这也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童话故事。
我观察过很多孩子,事实上他们的思维并不简单,他们之所以让大人们觉得很天真,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还不足够熟悉。他们所能掌握的表达方法也是有限,而且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在大人所理解范围内才能得到发挥。这就是为什么聪明孩子通常都有个聪明的妈妈。除了遗传的因素,个人觉得更多的原因是在于后天的培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20-02-27
安徒生童话的题材很广,在他众多的童话中,悲剧性故事占有相当份量,从他创作中期的《海的女儿》到其晚期创作的《老约翰尼讲的故事》,悲剧无所不在。这些作品以人对理想生活和美好受情的希翼的破灭,人的精神追求的失败,美的心灵的被践踏,还有善良的劳动者的被迫害或被奴役为结局。在这些作品中,美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然而在作者历书写的形形色色的悲剧人生中,读者却感受到这位伟大的作家用美的颜色,为悲惨的人生,痛苦的心灵印上一层柔美,隽永而典雅的色彩。悲剧为之在安徒生的世界里显得不一般。无论是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小人鱼《海的女儿》,对一生探求而由崇高的母爱而放弃孩子现实生命的母亲《母亲的故事》,抑成是对那些处于困境,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爱情但最终被黑暗社会所吞噬,被命运所不公的劳动者和忠于爱情之士(如《卖火柴的小姑娘》、《柳树下的梦》、《没有画的画册》、《第三夜》、《她是一个废物》、《老约翰尼的故事》、《依卜和小克里斯汀》),安徒生都寄托了自己对他们的同情、理解、挚爱、尊重和歌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27
故事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儿童都乐于听故事,这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故事常常是高于现实的。故事里的生活总是比现实生活更加精彩,引人入胜。即使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也总是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而听一个故事就可以体验一种生活,并且这种生活允许加入幻想。幻想使生活更加优雅和浪漫。在童话故事里,有感动和温暖,也有智慧和幽默。人们需要幻想,儿童更需要幻想,短短几年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的心灵为幻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灵敏的触角。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未完待续”的结尾,每一个主人公都可以保持在他特定的年龄。
“小红帽”永远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而她的外婆虽然从一开始就是一位老太太,但是几百年过去了,她还活在那个故事里。我们每个人,除非到了将死之时,都不可能知道自己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故事是没有结局的。
但是每一个童话故事,不管这个故事有多长,都有一个结局。听过故事的人都知道,只要听下去,他一定会得到结果。这就给人一种愉悦感。儿童每一次听故事,从理性和情感上,就能一次次地达到这种从开头到结尾的圆满。
其实故事的趣味不在结尾,而是在曲折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听故事实际上就是在体验享受这种奇妙的心理。所以,故事比现实多了很多的魔力。这魔力就来自于故事里的生活高于现实。孩子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能表现出世界上各种不同的风貌。
它表达了意义,反映了美丑、善恶和智慧。当孩子听到好的故事,他在心中就留下了许多画面,如森林中的城堡、美丽的公主、善良的精灵、邪恶的魔鬼。尽管他没有亲眼见过这些事物,但他能用他内在的眼睛看见,这个内在的眼睛就是想像力。想像力越是丰富的儿童,它就越喜欢听别人讲故事。
第4个回答  2019-03-28
童话故事能够带给孩童的抚慰,远胜于任何试图用成人的说理和观点能带来的安慰。孩童信任童话告诉他的,因为童话的世界观和他的一致。

不论在什么年纪,只有那些符合我们思考过程背后原则的故事,才能说服我们。我们成人已经懂得,理解世界的参考架构不只一种,要我们使用不是自己的参考架构来思考并非不可能,实际要做到还是很困难。如果成人尚且如此,儿童就更不必说了。他们的思维是泛灵论的。

安徒生,童话之父,他的作品我几乎都拜读过,虽然早已长大,但是他的那些童话故事一直深深印在脑海中,有时候没事的时候依然喜欢读一下。
我最喜欢那篇《丑下鸭》,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最能打动我的心。

这本书写了一只天鹅蛋在鸭群中破壳后,因相貌怪异,让同类鄙弃,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长成了白天鹅。
说明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为这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坚强的面对。同时“丑小鸭”也比喻不被关注的小孩子或年轻人,有时也指刚刚出现、不为人注意的事物。

我曾经把丑下鸭当做我的网名,因为我的经历和丑下鸭是那么的相像,曾经我是那么的胆小自卑,和别人说话都脸红,后来在小学的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丑下鸭》这篇文章,让我充满了希望与力量,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像丑下鸭一样冲破重重困难成为白天鹅。

我想这篇文章被列入教科书是有道理的,它一定会鼓励千千万万的孩子,给他们希望与力量,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