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富村有什么习俗?

如题所述

农历正月初一送灯,是蕉城区洋中镇溪富村一项民俗活动,经久不衰。它的起源与传承与林氏密切相关,据称至今延续了700多年。
溪富村,原名富浿村,解放初期因与邻村溪源村合并,各取一字,合称溪富。在洋中镇东南4.5公里,金峰山东北侧。溪富村全村为林姓,约有1100多人,主要沿溪边聚居。林氏肇基始祖世治公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迁入,后裔分处生息,繁衍至今已有6000多人。
在国内不少地方,都有元宵节“送灯”的习俗。但在溪富村,却是大年初始的头一天,尤为特殊。特定被送灯的村民家中都要迎接送灯队伍之后摆放好灯笼,还要杀鸡宰羊,祭拜祖先,然后摆农村最高规格的酒席宴请相关人员吃午饭,非常隆重。
在古代,灯与丁谐音。丁在《辞海》里的释义是:人口,男称丁女称口。送灯,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一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二是代表光明的发扬;三是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送灯就明显带有上丁、添丁的意思。祈子盼子,在送、 迎灯民俗活动中盼望能早生贵子,传宗接代。他们认为灯为五谷丰登之象,以灯为丁,喻火旺而丁发。目的就是希望宗族兴旺发达是对血缘意识的一种固化。
送灯与初一饭民俗活动流程是:农历十二月十五由上一年的灯首与下一年的灯首交接,灯首必须是今年过年23岁村中的男子,女子不能当做灯首,如本年无23岁男子由往届灯首代替主持工作,直到来年有新灯首为止。灯首团队有个队长,一般由年纪最大的担任负责交接处理日常事务,晚饭后房长锤锣示意收灯钱,灯钱是去村中年满13岁至22岁男子家中收取。之后去县城下尾街定制灯笼,是一种椭圆形竹木制,纸糊印有“囍”字样,下有檀木制放置蜡烛的底盘的手提有柄灯笼,数量是根据今年结婚、生男子、建房上梁(现代买房子无上梁以办酒席之后为准)、分家、和过年满(50岁、60岁、70岁、80岁、90岁.....)做寿、先祖造坟这六类家庭数量而定,采购完毕后由灯首放置祖厅中间案桌正中央。除夕当天在村中张榜公布初一饭桌单,成员由灯首、13岁-22岁男子、户主等构成,第一年参与吃初一饭13岁男子安排在今年结婚的家中,以沾喜气,其中结婚、建房上梁为一桌,其他为半桌。公布后如有笔误漏处可以向灯首团队提出修改,除夕当天灯首团队要清理林氏祖厅的卫生、张灯结彩和贴祖厅对联等各项事务。除夕夜灯首团队跨年零点在祖厅点燃烟花礼炮,之后在各巷子和村主道交叉处放鞭炮,驱邪、避瘟,保佑合境平安,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大年初一早饭后众灯首们来到祖厅、衣冠整齐,红灯高照,上供清茶和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向祖宗神位焚香烧纸,按辈份长次向祖宗行礼跪拜,全村的男女老少看热闹的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全村的孩童由大人点好蜡烛弄好灯笼在祖厅等候灯首的召唤,礼毕后开始送灯仪式,灯首队伍两两组成一对,灯首佩戴礼花手持锣和钹敲击,一前一后和提灯孩童鸣炮后从祖厅走过天井小门门庭依次按照桌单顺序走街串巷送到结婚、生男子、建房上梁、分家、做寿、先祖造坟的家中,被送灯的家庭放炮迎接队伍的到来称为迎灯,之后将灯放置于大厅案桌正中间,分发红包和礼包(由糖果糕点桔子花生瓜子组成)给提灯孩童当见面礼,请喝清茶、面蛋招待。结婚和建房上梁家庭还要准备喜钱让灯首带回祖厅。一路迎来,浩浩荡荡,所经之处,沿途村民都行注目礼,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夹道争相观睹。寓意宗族团结一心,和睦相处。整个早上锣钹撞击,响彻全村,场面蔚为壮观。
送灯完毕后就是初一饭的开始,六类家庭备酒席飨客,初一饭有规矩,酒席没有上线面和猪脚冻,不能离席,灯首放完爆竹才能动筷子。为了这场宴席,主人从前两天就开始准备,拟定了一份菜单,然后去菜场采购食材,自己动手做。主人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早上十点左右,很多菜都已经准备好,等待上桌。当地一些特色菜少不了,例如蛏干笋,特别受欢迎。大家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主人口中总说“随便吃点,菜不好”,但只要是初一饭宴请,主人都会认真对待,尽力让大家吃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5
你好!就要询问本地人才知道,特别是年龄大一点才懂得。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第2个回答  2020-11-08
习俗有很多呀,但是你要想知道哪方面的应该去给你问一下。
第3个回答  2020-11-05
阿昌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到正月,是富含独特民族传统,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年俗活动。大年三十户主抬祭祀品、叠纸钱,率领儿女祭祀寨神,先祭祀寨头,再祭祀家堂祖宗,最后举家共进团圆年饭。除夕晚上,主妇挑灯到菜园挖坑,点一蓬瓜,点一窝豆。传统观念认为,除夕晚上抢栽的瓜豆、瓜秧和豆苗,更易丰收。除夕老人熬夜守岁,凌晨童男吟诵财门调,从大门外到堂前,逐户开财门。
  初一女人休息,男人凌晨争挑第一担水,老人清晨供斋祈福。初一不能舂碓,要给农具、果树、牛马贴红纸条,早饭后全体青壮年村民敲锣打鼓去远山砍秋杆。初二阖村举寨树秋架、祭秋神,当晚在秋场舞狮子,说四句,唱灯调。当年安排要玩春灯的乡村,所有参加玩灯者,要净身净手,清一色男性躲到乡村小树林,熟悉彩排戏文台词,以准备在初二晚上,在乡村秋场戏台上,闪亮登场。春灯表演从满天星空的大年夜,持续表演到皓月当空的小年正月十六,才曲终人散。初二开年后,新媳妇回娘家拜年,按家族“割道”,一家家吃春客。阿昌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艳丽盛装,高高兴兴过新年,姑娘小伙走村串寨,谈情说爱,风雪迎春。直到正月十六,秋头户主邀约寨人拆下秋架,谢送完秋神,议定好来年的秋事社祭活动后,春节宣告结束。

  祭寨神
  祭寨神是阿昌族春节的传统年俗、古老民俗。阿昌族崇尚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自然崇拜的核心是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寨神,是神格最高的神灵。用阿昌族语言,梁河县叫“瓦当”,“瓦嘎”;陇川县叫“色曼”“色勐”。每年春节大年三十,需要举寨出动,家家户户都要敬拜。寨神,一般设在寨头村边,通常是一棵大树古树老树。在阿昌族社会生活里,有寨神驻足的地方,一草一木,都具有神圣的神灵附体,因此,全体族群成员,都自己自觉的维护乡村寨神附近的古树古木,把寨神依附的大树叫神树。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谁都无权乱砍滥伐,并且人人都有保护其原生态的义务。这是中国乡村最震慑人心的村规民约。
  春节祭祀寨神祭祖的古老历史传统习俗,千百年来,一直在乡村盛行。阿昌族的寨神祭祀活动,是一件原始而庄严、虔诚而神圣的事情。由德高望重的男性寨中长辈领衔祭祀。女性不能到场参加。阿昌族的传统观念中,有浓重的性别意识。在祭祀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带有世俗的观念,去奉献神奇的崇拜对象,去喜悦至高无上的神灵。因此,在原始祭祀场,几乎清一色是男子,爷爷率领儿孙,父亲带领儿子。没有男人在家的户主,女人准备好祭品,请血缘相近的家族男子帮助带往寨头祭祀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