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法则3:给予之爱与需求之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给予的爱。"受难母亲"的故事,真正的给予的爱不是渴求自己被别人需要,被别人承认,而是要让别人不需要自己。

需求的爱。“不治之症”的故事。有时候,接受比给予更难。这样的需求之爱,到最后也会变质,你很可能接受了别人的爱,反而会变得更加自卑,甚至因自卑产生怨恨。

夫妻的爱。夫妻两人之间,难以达到事事公平。遇到不一致的意见怎么办?最妥帖的办法就是放弃自我。我爱你,并非为了得到同等价值的回报,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付出,倘若两个人都是同样的想法,婚姻就能达到完美的均衡。

信仰奇妙的地方:追求超人间境界的人们,却能得到在世间的慰藉;放弃自我的人们,却反而发现所做的一切都能顺乎本心。

路易斯讲到,人间的种种爱都有其优点,都有其美丽动人之处,但单凭发自内心的爱,是无法持续,也无法升华的。当我们引入信仰,让一种更大的爱来监督、磨练、规范我们的日常之爱,才能引导我们把自己的爱升华。我们的爱才不会成为压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的重负,我们才不会因为彼此相爱而相杀,我们才不会因为爱而患得患失、痛苦万分。

1.给予的爱和需求的爱

我们先来区分两种不同的爱。一种是给予的爱,一种是需求的爱。给予的爱就是努力去关心、照顾和帮助别人,把自己的情感奉献给所爱的人。需求的爱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照顾和帮助,希望投入爱的怀抱,永远不要分开。这两种爱,你觉得哪一种更好?

乍一看,我们会觉得给予的爱更为高尚,而需求的爱更为容易。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只是放纵自己的爱,无论是给予的爱,还是需求的爱,都会带来事与愿违的痛苦。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有些妈妈总是觉得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很多。的确如此,她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照顾家人上。她给家里人做饭、洗衣、打扫房间。她照顾丈夫的生活,每一个细节都不会放过,什么时候该去看牙医,什么时候该去理发,她都替丈夫安排得妥妥当当。丈夫的一些生活恶习,她会苦口婆心地劝说,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不能把脱下来的袜子到处乱放。她照顾孩子的生活,每一个细节都不会放过,上学之前帮孩子整理书包,放学之后接孩子,送孩子去上补习班,回家看着孩子做作业,跟孩子的老师搞好关系,跟孩子的朋友的家长搞好关系,替孩子准备带到学校的午饭,等孩子长大了,帮孩子筹划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对象,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该生孩子了,她件件事情上心。

你觉得这样的妈妈会得到亲人由衷的热爱吗?不会的。家里人很可能会非常烦她,她的爱会让家人感到透不过气来。结果呢,这个妈妈会变得更加郁闷:我都这样对你们了,你们为什么还不爱我?于是,她就会天天抱怨。她越是抱怨,家人就越是烦她,越是躲着她,她就越伤心。她会想:为什么你们这些人都这么没有良心啊?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母亲称为"受难母亲",她们总觉得自己是在为家庭受难,而且,她们因为这种受难感到自己非常崇高。但是,奇怪的是,她们就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单凭给予的爱自身是无法持续的。给予的爱需要给予,因此,这种爱需要被人需要,需要被人承认。给予的爱总是这样的:我不仅希望所爱的人幸福,而且我希望只有我的爱才能够让他们得到幸福。于是,我们付出的爱成了我们所爱的人的负担,我们付出的爱越多,他们反而越不自由、越不快乐。结果是,我们付出的爱越多,收获的失望就会越多,最终会陷入我们上面举的例子里提到的那种"恶性循环"。

路易斯告诉我们,真正的给予的爱不是渴求自己被别人需要,被别人承认,而是要让别人不需要自己。我们抚养孩子,为的是他们不久能够自食其力;教导他们,为的是他们不久就无需我们的教导。真正的给予之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多余。什么时候,我们所爱的人不再需要我们了,我们付出的爱才算真正成功了。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都很难通过自己的觉悟,升华到这种境界。

说完了给予的爱,我们再来说说需求的爱。如果说给予的爱其实很难,那需求的爱应该很容易吧。被别人爱,总会比去爱别人更轻松吧?这也不一定。

需求之爱很容易变得不近情理。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的一开始,李尔王让几个女儿讲讲都有多爱自己。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情不自禁地会觉得李尔王这个老头真讨厌、真愚蠢。这是一种贪婪的、索取的爱。

就算一个人不是如此贪婪,而只是随遇而安地接受别人的爱,这种需求之爱也是很难持续的。我们来看看路易斯举的一个例子。假设你是个男人,患上了不治之症。你的妻子非常爱你,她一点也不嫌弃你。她一边挣钱养家,一边照顾你。你变得越来越虚弱、无用、丑陋,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你。你原本希望能够给她幸福,但却让她过得如此艰难。更糟糕的是,你有时候会失去理智,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甚至大发雷霆,但她都默默地忍受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什么心情?你难道可以毫无困难地接受,而且是永远接受别人对你的爱?我想我们都很难坦然接受这样的情况。有时候,接受比给予更难。这样的需求之爱,到最后也会变质,你很可能接受了别人的爱,反而会变得更加自卑,甚至因自卑产生怨恨。

2.用信仰照亮爱

这说明什么?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发自真情的爱就足够了。路易斯告诉我们,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人间的各种爱都有动人之处,也都有缺陷。过分夸大爱的力量,反而会引火烧身,让爱毁掉爱。

比如说,未谙人世的恋人们会觉得爱就是最高的法则。爱就是一切,爱就是圣旨,爱就是律法。只要为了爱,哪怕做出背叛和出格的事情,也是有情可原的。一旦爱变得如此狂妄,也就离毁灭不远了。这就是为什么路易斯会说,"爱一旦变成上帝,亦即沦为魔鬼"。

因此,爱也需要信仰的加持,也需要用信仰加以规范。人类的爱必须有超人间的基础,必须有超人间的目标,这就是路易斯在这本书中所说的"大爱"。

我们曾经讲过,信仰可以成为人生的辅助线。企业家可以借助信仰激励自己赚钱,夫妻也可以借助信仰磨练自己的爱情。

夫妻两人之间,难以达到事事公平。遇到不一致的意见怎么办?这种事情又不能通过多数票决定,因为只有两个人,这怎么能有多数票呢?我来教你一个办法。最妥帖的办法就是放弃自我。我爱你,并非为了得到同等价值的回报,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付出,倘若两个人都是同样的想法,婚姻就能达到完美的均衡。当然,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只有一方付出,而另一方则是一味地索取和不领情,或者说,如果一方只有给予的爱,另一方只有需求的爱,那么,这是很难达成均衡的。你必须把给予的爱和需求的爱完美地结合起来。如果夫妻间的誓言有一个见证者,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这种均衡或许更容易维持。也就是说,我爱你,并非为了从你那里得到同等的回报,而是为了我的信仰,做我心甘情愿,但时常会懈怠疏忽的事情。

在那些幸福而持久的婚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维系婚姻的不是激情,而是奉献。为什么在婚姻之中,人们更容易做出奉献呢?因为你所求的利益越大,愿意付出的牺牲也就越大。人世间别的事情,何尝不是一样的呢?这恰恰是信仰奇妙的地方:追求超人间境界的人们,却能得到在世间的慰藉;放弃自我的人们,却反而发现所做的一切都能顺乎本心。